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有著歸屬感的基本需求。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國衛生局局長警告存在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時代。缺乏社會聯絡會對我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鼓勵對我們的幸福至關重要的聯結感呢?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和我的同事進行了一些科學研究,表明體驗式消費(如旅行、餐廳用餐、戶外活動和娛樂)比物質消費(例如,服裝、傢俱和電子產品)更能給人們帶來更多幸福感。在最近的研究中,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當時的哈佛大學的托馬斯·C·曼和我研究了體驗式消費而非物質消費的另一個下游結果:它可以促進更強的社會聯絡感。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包含 1,980 名參與者的 13 項實驗。雖然每項研究的具體方法各不相同,但在其中幾項實驗中,我們要求人們思考他們所做的體驗式或物質消費,然後用九點量表評價他們對這些消費的想法和感受。在我們的一些研究中,人們報告說,與購買相同物質商品的人相比,他們與購買相同體驗式消費的人更感到親近。與別人擁有相同的 T 恤或運動鞋是一件有趣的巧合,但我們的實驗表明,徒步同一條小徑或觀看同一場表演會讓人們感覺更聯絡。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即體驗式消費更貼近個人的身份認同:我們的資料顯示,人們感覺與購買相同體驗的人更相似、更親近,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消費更傾向於代表一個人真實的、本質的自我意識。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此外,即使人們思考他們的體驗差異時,這些發現也適用。我們要求參與者考慮這樣一種情況,即他們遇到一個也做了類似體驗式或物質消費的人,但對方的消費在某些方面更優越或“升級”。(例如,如果物質商品是一條項鍊,參與者會想到一個買了比他們更精美的項鍊的人。對於體驗,這可能意味著有人在參與者參加的音樂會上獲得了更好的座位)。即使在這些情況下,與物質商品相比,體驗也更有可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絡。
知道另一個人擁有比你更好的版本可能會產生一種社會距離感。然而,我們觀察到,當涉及到體驗式消費時,這種距離感比物質消費時要小。雖然令人不快的社會比較和物質主義的軍備競賽在物質領域可能很常見,但人們可能更容易找到共同點,並透過他們相似的體驗與他人建立聯絡。
我們還發現,體驗式消費更廣泛地培養了一種社會聯絡感,而不僅僅是對那些進行過類似消費的人。那些反思自己獲得的體驗——而不是物質商品——的人報告說,他們對人性的聯絡感更廣泛。例如,當他們考慮自己的體驗時,與考慮自己的物質財產時相比,他們不太可能同意諸如“我感到與人們非常疏遠”和“我感到與周圍世界脫節”之類的陳述。
最後,我們發現,當人們思考一次令人滿意的體驗後,與他們反思一件重要的財產後相比,他們表達出更強烈的參與社交活動的願望。當被問及他們更喜歡如何度過空閒時間時,被要求回憶一次體驗式消費的參與者比被提示思考物質消費的人更傾向於選擇社交活動而非獨處活動。
體驗將我們與他人聯絡起來,並提供人們可以重溫的這種聯絡的記憶。反過來,這些記憶可以鼓勵更多社交活動的參與。在金錢花費出去並且體驗被消費之後,體驗式消費會在它們幫助培養的社會關係中持久存在。
這項研究的一個明確結論——就像迄今為止關於體驗式消費和幸福感的許多研究一樣——是人們可能會明智地將其消費傾向於“做”而非“擁有”。但我們的工作也指出了另一個含義。社群可以透過鼓勵體驗式追求在許多方面受益。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支援公共公園、海灘和博物館的開放。正如國家藝術基金會強調的那樣,改善對藝術和表演場所的資助可以成為社群確保共同體驗繼續將人們聯絡在一起的一種方式。我們的工作暗示,此類投資可能會啟動良性迴圈。將資源導向更多的社群參與可能會促進社會福祉的改善。
您是專攻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想為“心智問題”撰寫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的“心智問題”編輯 Daisy Yuhas,郵箱地址為 dyuhas@sciam.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