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故意的嗎?

在非西方社會,當評判不當行為時,犯罪意圖可能不太重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道德標準因文化而異,這已不是什麼秘密。在一種社會中可以接受的行為,在另一種社會中可能會受到譴責。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某些普遍原則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意圖會影響道德判斷:如果過錯是意外,我們通常會減輕懲罰。同樣,如果違法者有正當理由這樣做,我們也會考慮到這一點。

現在,一個人類學家團隊首次對不同社會在形成道德判斷時,考慮意圖和情節輕重程度進行了詳細的跨文化研究。這項研究於四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調查了來自八個傳統非工業社會和兩個西方社會的 300 多人的判斷。雖然在所有案例中,意圖和情節輕重都相關,但對它們的重視程度差異很大。

在所有社會中,最嚴重的過錯都會招致最嚴厲的評判,但不同文化在衡量此類犯罪時,是否會 heavily 考慮意圖則存在差異。例如,一個情景要求受訪者想象有人毒害了一口公共水井,傷害了數十名村民。在許多非工業社會中,這被視為最嚴重的 wrongdoings——然而意圖似乎並不重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首席作者 H. Clark Barrett 解釋說,毒井本身的行為“被認為太糟糕了,以至於無論是故意的還是意外的,它都‘最大化’了壞的判斷”。“他們接受這是意外,但表示在造成這種程度傷害的情況下,保持警惕是你的責任。”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 impactful 故事。


研究結果還表明,工業社會的人們總體上比傳統社會的人們更可能考慮意圖。Barrett 說,這可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西方長大的人們沉浸在複雜的規則體系中;法官、陪審團和法典只是道德冰山一角。“在小規模社會中,判斷可能同樣複雜,但它並沒有在這些 elaborate 系統中編纂成文,”他指出。“在其中一些社會中,人們就道德問題爭論的時間與在美國任何法庭的時間一樣長。”

作者認為,這項工作可能有助於我們化解在不當行為方面的文化分歧。紐約市立大學的哲學家 Jesse Prinz 對此表示贊同。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認為我們自己的道德觀點更優越——但這只是一種視角的錯覺,他說,並補充說,這種跨文化研究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謙遜練習”。

Dan Falk 是一位居住在多倫多的科學記者。他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亞的科學》和《尋找時間》。在 X(原 Twitter)@danfalk 和 Threads 上關注他 @danfalkscience

更多作者:Dan Falk
SA Mind Vol 27 Issue 4這篇文章最初以“But Did They Do It on Purpose?”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Vol. 27 No. 4 (), p. 13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16-13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