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眾所周知,欺凌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極其痛苦的經歷。在過去十年中,像菲比·普林斯或阿曼達·託德這樣的青少年在遭受欺凌後自殺的故事,更加突顯了這一點。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最近,八歲男孩加布裡埃爾·塔耶的父母提起聯邦訴訟,控告辛辛那提公立學校,聲稱他們的兒子自殺是因為學校掩蓋且未能阻止欺凌文化。
所有 50 個州都制定了某種反欺凌法,並且越來越多的學校被要求實施欺凌預防計劃。
欺凌和自殺都是兒童和青少年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作為一名在青少年暴力和欺凌方面具有專業知識的學者,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了解欺凌與自殺之間的聯絡。儘管兩者之間肯定存在聯絡,但研究突出了這種關係的複雜性。
欺凌者及其受害者
許多研究已經考察了欺凌與自殺意念或自殺想法和行為傾向之間的關係。我們想看看這些研究可以告訴我們這種關聯的強度:遭受欺凌或欺凌他人是否與自殺意念有關?
為了找出答案,我們對47 項關於 K-12 環境中學生欺凌和自殺的研究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來自美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包括中國、澳大利亞、英國和芬蘭)。
總體而言,我們發現,以任何身份參與欺凌的青少年——包括欺凌者和欺凌受害者——比未參與欺凌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考慮和嘗試自殺。簡而言之,欺凌對所有參與者都是有害的。
我們還發現,欺凌和自殺意念之間的關聯在欺凌-受害者中最為強烈:即同時經歷過欺凌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青少年。這與過去的研究一致,表明欺凌-受害者在經歷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時處於特別高的風險之中。
誰的風險最高?
除了關於欺凌者與受害者的問題外,我們還考察了欺凌與自殺意念之間關聯的三個因素:性別、國家以及欺凌的衡量方式。
雖然欺凌參與與自殺想法或行為傾向之間的關聯在男孩和女孩中相似,但我們在這些研究的來源國方面確實發現了一個差異。總的來說,與國際同類研究相比,美國的研究中欺凌與自殺意念之間的關聯更強。
總體而言,當研究透過一個簡單的問題來識別受害者,例如“你是否遭受過欺凌?”時,研究也顯示出欺凌受害者與自殺想法之間存在更強的聯絡。詢問特定行為(未提及欺凌一詞)的研究顯示出較弱的聯絡。
這一發現可能反映出自認為是遭受欺凌的青少年比僅承認經歷過特定行為(例如,他們被嘲笑過)的青少年更常見自殺意念。後者可能不會將自己定義為遭受過欺凌的人,並且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風險可能較低。
我們還需要考慮什麼?
研究清楚地表明,欺凌行為的參與——雙方都有——與自殺想法和行為之間存在關聯。然而,它也表明,除了欺凌之外,還有其他因素與自殺想法和行為相關。
例如,在一項針對五年級至八年級學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旦考慮到抑鬱和青少年犯罪,未參與欺凌的青少年與參與欺凌的青少年之間的差異很小。
最近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強調了低自尊和抑鬱作為性少數和異性戀青少年遭受欺凌後產生自殺想法和行為的促成因素的作用。
簡而言之,許多心理和其他因素可能導致自殺意念。
這對干預和預防意味著什麼?
我們關於欺凌的文化敘事假定,遭受欺凌的青少年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風險很高。但研究表明,欺凌者自身也面臨風險。
該分析提供了更多證據,表明以施暴者和受害者雙重身份經歷欺凌的青少年,尤其面臨心理困擾的高風險。
簡而言之,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有害的。
我們的研究(以及未來可以做的更多研究)應促使建立更有效的預防和干預計劃,以更好地滿足參與欺凌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特別是,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強對欺凌孩子的心理健康支援——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受害者。
這是一篇最初於 2014 年 5 月 14 日發表的文章的更新版本。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