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已將“重建美好未來”框架稱為“美國曆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努力”。 該立法的一部分是一系列針對民眾的退稅、稅收抵免和補助,旨在提高其住宅和汽車的能源效率。 如果該立法獲得透過(它必須透過!),專案管理者將面臨說服人們投資這些升級改造的艱鉅任務,因為僅靠經濟激勵是不夠的。
專家表示,家庭能源效率的廣泛採用是“重建美好未來”倡議氣候目標成功的關鍵。 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美國淨零排放”研究表明,為了實現美國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到2030年,新車銷量中至少一半需要是電動汽車,並且在未來10年內,配備電熱泵的住宅數量需要翻一番。 這意味著需要有大量民眾接受這些計劃,而家庭採用低碳技術對於減少全國排放至關重要。
理解人類行為以及決策背後的科學將有助於專案官員強調這些變革的重要性。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但即便如此,專案官員如何談論能效措施仍然至關重要,人們獲取這些計劃的便利程度也同樣重要。 這些官員需要爭取跨越政治黨派界限的消費者,並且不能要求弱勢群體為了獲得退款而經歷繁瑣的行政程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這是因為“重建美好未來”倡議的升級改造不像以前的努力那樣簡單,例如,讓人們改用LED燈泡; 將住宅從天然氣轉換為電熱泵可能需要花費數千美元,並且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在認知上傾向於保持現狀,即使平均消費者在“重建美好未來”倡議中有很多利益攸關。
白宮官員表示,退稅和抵免將為普通家庭每年節省數百美元的能源費用。 該立法的氣候計劃旨在透過為美國人在交通、家庭供暖和屋頂太陽能的電氣化升級方面節省資金,使其更能負擔得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 電動汽車、輕型卡車和摩托車將有資格獲得高達 7,500 美元的銷售點稅收抵免(在美國組裝並配備美國製造電池的車輛為 12,500 美元)。 該計劃還包括為屋頂太陽能電池板、電熱水器和電熱泵提供資金。
但也許令人驚訝的是,一些研究發現,經濟激勵對人們如何改變能源使用習慣的影響甚微。 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在能源效率計劃中加入經濟激勵可能會適得其反,儘管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在這些情況下,金錢的承諾可能會加劇對政府現有的不信任,或排擠內在動機(因為做某事本身就令人滿足,而不是因為你會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而產生的驅動力)。
大量研究表明,社會規範,或基於我們如何看待彼此行為的非正式社會規則,影響著各種與能源相關的行為。 人們之間的口碑傳播和觀察學習——我們觀察彼此做事的方式,然後自己也去這樣做——可以透過讓人們意識到好處並減少對改變難度的不確定性,從而促使清潔技術的採用。
其他研究表明,地理區域內安裝的屋頂太陽能裝置越多,鄰近家庭就越有可能採用這項技術。 專案管理者應在地方層面努力讓社群領袖參與能源轉型,他們可能透過建立信任網路並圍繞轉向可再生能源建立新的社會期望來倍增這些行為。 新技術的可見性也發揮著作用,對於高度可見的太陽能裝置和鄰居、家人和同事對車輛採用的人際影響,效果更強。
除了建立新的社會規範外,專案管理者還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傳遞“重建美好未來”倡議的退稅和資金資訊。 他們應使資訊易於獲取,透過多種平臺(郵件、社交媒體、公眾會議)傳遞,並及時提醒,並從人們關心的目標(如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的角度進行框架構建。
從氣候正義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獲取公共服務的官僚程式為可能從潛在儲蓄中獲益最多的低收入、少數族裔、殘疾人和老年家庭製造了不成比例的障礙。 例如,申請可能耗時、需要網際網路訪問或缺乏非英語翻譯。 收入較低的人群將其收入中不成比例的份額用於能源支出,並且由於高昂的前期成本、其作為租房者而非房主的身份以及其他障礙,他們往往較少參與能效計劃。
一旦人們做出這些改變,專案官員仍有工作要做。 到2050年透過電力為家庭供電來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其前提是假設當消費者採用清潔能源技術時,他們的使用模式保持不變。“反彈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觀點,即隨著能效升級降低了能源成本,有時人們最終會使用更多的能源。 多種因素可以解釋這一點,包括道德許可,或者說當你做了一些“好事”(比如購買一輛閃亮的新電動汽車)時,你可以“放縱”並開車去你原本會步行、騎腳踏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的地方。 即使擁有最好的技術,鼓勵家庭節能的計劃仍然很重要。
靜默接受——缺乏公開反對——不會像更外向、熱情的對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支援那樣產生相同的影響。 但現實地說,我們需要兩者兼具。 雖然呼籲社會規範和個人價值觀可以幫助激發人們對轉變的熱情,尤其是在那些已經關注氣候變化的人群中,但其他工具,如監管助推和更“綠色”的預設選擇,可以幫助人們接受。 德國的一項成功計劃自動為客戶註冊可再生電力服務提供商。 對該計劃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不報告氣候擔憂的客戶也傾向於堅持預設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商。 其他實驗表明,當與大型家庭能效升級的經濟計劃相結合時,關於環境效益的資訊傳遞是一種有希望的策略。
研究人員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構建和測試用於政策制定的行為科學工具。 雖然圍繞低成本節能行為的宣傳活動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但規模較大的結構效能源效率升級的提供商仍然更常依賴經濟激勵措施。
為了使“重建美好未來”倡議計劃最大限度地減少排放,監管機構必須使用他們掌握的所有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