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友誼時,可能數量而不是質量才是重要的——至少對於處於危機中的巴巴里獼猴來說是這樣。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合群的人比獨來獨往的人壽命更長,但動物的情況也是如此嗎?
一項嚴峻的自然實驗可能會提供一些答案。它還提出了關於重要的社會聯絡型別的有趣問題。
摩洛哥山區瀕危的巴巴里獼猴 (Macaca sylvanus) 習慣了寒冷,但 2008-09 年的冬天對它們來說是毀滅性的。積雪覆蓋地面近四個月,而不是通常的一個月,以地面上的種子和草為食的猴子開始捱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麥克法蘭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研究這些動物,這是2008年1月啟動的關於猴子社會生活的更廣泛專案的一部分。麥克法蘭說,當他們在 2009 年 1 月尋找獼猴時,他們發現了屍體。
麥克法蘭和他的英國林肯大學的同事博納文圖拉·馬喬洛今天在《生物學快報》中報道,在研究小組研究的兩個猴群中的 47 只成年獼猴中,只有 17 只存活了下來,死亡率為 64%。分析表明,猴子擁有的朋友越多,它就越有可能存活下來。在觀察期間,猴子至少進行過一次互相梳毛或身體接觸的個體被視為社會交往。
研究人員認為,或許擁有更多朋友的動物有更多夥伴可以依偎在一起取暖。擁有龐大社交網路的猴子也可能能夠更少地受到敵對群體成員的干擾去尋找食物。
然而,並沒有預測到生存的是獼猴友誼的質量,這是透過兩個獼猴彼此接近的時間長短等因素來衡量的。先前對狒狒的研究表明,壽命和繁殖成功率與社會交往的質量相關,而不是數量。但麥克法蘭認為,數量對於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更有意義。
寒冷的安慰
他說,在災難中,失去少數親密朋友的個體“一無所有”。 “將其與擁有十個關係的人進行比較。如果他們的一位朋友在冬季喪生,他們仍然有另外九位朋友可以求助。”
其他研究人員對這項工作表示讚揚,但對計算社會關係的性質持有不同意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靈長類動物行為生態學家瓊·西爾克說,這項研究“是一篇非常好的自然歷史文章”,為社交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她曾研究過狒狒的社交。但她對這項研究關於關係數量的發現“不太信服”。
倫敦動物學會的行為生態學家蓋伊·考利肖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在這種情況下,擁有大量膚淺關係的猴子可能比擁有少數深厚友誼的猴子做得更好。
他補充說,麥克法蘭的論文對於闡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事件將如何影響靈長類動物非常重要,他指出,其中近一半已經面臨滅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