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燈片:重現歐洲史前巨獸

北美洲適合野化,但歐洲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因為那裡有已滅絕巨型動物的近親

檢視圖集

更新世是巨型動物的鼎盛時期,這是一個地質時期,當時猛獁象、劍齒虎、披毛犀和巨型地懶等大型哺乳動物在各大洲漫遊。這個時代持續了一百多萬年,期間冰川犁過地球表面,在廣闊的範圍內延伸和收縮。大約在 5 萬年前更新世末期臨近時,大部分巨型動物與現代人類的傳播同步消失。這種損失使全新世,即當前的地質時代(大約在 11,000 年前開始)的巨型動物大大減少。像美洲乳齒象、恐狼和鉅鹿這樣的物種早已消失,但有些物種,或者至少它們的近親,已經存活至今,這讓科學家們希望可以重建類似更新世的巨型動物及其生態系統。

幾年前,一群科學家構思了一個“野化”計劃,旨在恢復北美洲失去的更新世生態系統。目的:恢復失去的生態過程和進化潛力,併為在其他衝突不斷、不穩定或人口稠密地區勉強生存的巨型動物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從那時起,關於野化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北美洲。與此同時,其他適合野化的候選地區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儘管西伯利亞正在努力保護和擴充套件北部緯度的類似更新世的草原,歐洲也在開展相關計劃,歐洲可能是在讓更新世重現生機方面最有希望的大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許多方面,歐洲比北美洲更適合野化。原因:美洲失去的物種中有很大一部分沒有任何近親。歐洲也經歷了多次滅絕,包括彎刀貓、穴熊、長毛猛獁象、長毛犀牛、草原犀牛和鉅鹿,但許多歐洲失去的物種仍然存在,或者在世界其他地方有近親的野生或家養親屬。歐洲也有歷史優勢:它的大型動物群的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比北美洲發生得更晚,許多物種一直持續到全新世。

歐洲已經成功地重新引入了一些先前滅絕的物種。歐洲野牛在 20 世紀初在野外滅絕,現在已經在東歐各地零星分佈。直到最後冰期都在歐洲寒冷地區生活的小型麝牛種群已成功重新引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山區。黇鹿是現已滅絕的鉅鹿的近親,在歐洲的全新世時期勉強存活,但在小亞細亞得以存續。經過數千年的重新引入,這種動物現在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繁榮昌盛。這些物種的成功野化預示著更大規模的專案的前景良好。

但歐洲的野化計劃還必須包括重振已經遭受嚴重範圍限制的巨型動物種群。其中包括:狼、棕熊、猞猁和駝鹿。科學家還應考慮重新引入另外 11 種巨型動物:亞洲獅、豹、斑鬣狗、豺、馬、牛、亞洲野驢、亞洲象、河馬、水牛和毛犀牛。

檢視圖集

首先,必須帶回獅子等食肉動物。這種大型貓科動物的已滅絕的 spelaea 亞種在歐洲廣泛分佈,直到最後一個冰期的結束。亞洲獅是替代這種缺失的貓科食肉動物的明顯候選者;它實際上在巴爾幹地區繁榮發展,最北可達匈牙利,僅在幾千年前,但現在由於過度捕獵,僅生活在印度有限的森林地區。其他要考慮的食肉動物是豹和斑鬣狗,以及豺,也稱為亞洲野狗,它們在更新世晚期都在歐洲廣泛分佈,可以從非洲和亞洲移植過來。

還必須有食草動物,既作為獵物,又能填補已滅絕的食草動物留下的生態空白。馬和牛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的歐洲繁榮昌盛,但在過去 400 年中,由於它們的棲息地縮小,在野外滅絕。這兩個物種仍然以家養形式存在於該大陸,並且作為已經變成野生的逃脫家養動物,已經用於當地的野化專案。亞洲野驢也可以引入歐洲較乾旱的地區,作為密切相關的、已滅絕的歐洲野驢的替代品,這種野驢在全新世時期繁榮昌盛,可能在西班牙一直存活到公元 1540 年。

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可以作為近親但已滅絕的親屬的替代品,例如亞洲象替代直齒象,後者在更新世晚期在歐洲溫暖到涼爽的溫帶氣候中繁榮昌盛。亞洲象在歐洲可以很好地生存,因為它不是一個完全熱帶的物種,事實上,它在全新世早期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溫帶地區。

我們不要忘記喜歡水的大型動物,如現代河馬(在更新世晚期生活在歐洲溫暖的溫帶條件下)和亞洲水牛,它可以作為其已滅絕的歐洲同類的替代品。最後,還有蘇門答臘犀牛,或稱毛犀牛,如果能從東南亞的滅絕邊緣拯救出來,也許可以替代已滅絕的梅氏犀牛,這是一種相關的溫帶森林物種,在最後一個冰期滅絕。

檢視圖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