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行星穀神星的一個撞擊坑內閃爍的一對亮點,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這可能來自於某種冰羽或其他活躍的地質活動。
來自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的新影像顯示,當小行星在陽光下旋轉時,被稱為“5號特徵”的亮點在不同角度發生變化。圖片顯示,即使當這些亮點靠近穀神星的邊緣時,也能看到它們,此時撞擊坑的邊緣通常會擋住底部任何東西的視線。事實上,任何東西都是可見的,這表明該特徵一定相對較高地凸出於表面。
德國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安德烈亞斯·納圖斯說:“令人驚奇的是,當邊緣仍然在視線內時,你可以看到這個特徵。”納圖斯是黎明號探測器一臺相機的團隊負責人,他在3月17日在德克薩斯州伍德蘭茲舉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學會議上展示了這些影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穀神星的黎明時分,5號特徵顯得明亮。到了黃昏,它似乎就褪色了。這可能意味著陽光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透過加熱地表下的冰,使其以某種羽流或其他特徵的形式噴射出去。
據信,穀神星至少由四分之一的冰組成,比大多數小行星都多。黎明號的目標是找出冰存在的位置以及它在塑造小行星表面方面所起的作用。一種觀點認為,冰被一層非常薄的土壤覆蓋。由於小行星內部的壓力,冰可能會偶爾以高聳的“低溫火山”的形式噴射出來。
黎明號目前正在返回穀神星,它於3月6日被其引力捕獲。一旦探測器靠近小行星,它將開始拍攝更多照片,以觀察表面的哪些部分可能正在發生變化。納圖斯在會議上說:“最大的問題是穀神星是否有一個或多個活躍區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行星科學家、黎明號首席研究員克里斯托弗·羅素表示,在任務結束時,探測器將以足夠高的解析度繪製穀神星地圖,以觀察僅30米寬的特徵。隨著影像的改進,可能的冰羽將變得清晰,並揭示它可能是什麼。
羅素說:“到這次任務結束時,我們希望表明,穀神星與它的陸地鄰居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一樣,也是一顆行星。”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3月17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