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思維:選擇性育種是否重塑了一些狗的大腦?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對狗的育種已經改變了短頭犬的大腦結構和位置,可能削弱了它們的嗅覺能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將嬌小的吉娃娃與令人生畏的大丹犬,或纖細的靈緹犬與蓬鬆的博美犬進行比較。許多科學家都認為,由於人類的選擇性育種,家犬表現出比任何其他已知物種都更多的形態變異。但犬種之間的差異不僅僅在於它們的外觀。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偏好已經顯著改變了某些犬種的大腦結構和位置,可能改變了它們的嗅覺和行為。

PLoS ONE雜誌7月26日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邁克爾·瓦倫蘇埃拉調查了犬類解剖學的一個方面,而早期研究對此關注不足:大腦在顱骨內的位置。所有狗,無論什麼品種,都屬於灰狼Canis lupus)的同一亞種(Canis lupus familiaris),它們都是從灰狼馴化而來的。灰狼的頭骨相對較長,而且一個灰狼的頭骨與另一個灰狼的頭骨大致相同(年齡和性別差異除外)。相比之下,家犬的頭骨範圍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從長吻的德國牧羊犬和俄羅斯獵狼犬,到短吻的波士頓梗犬和扁臉的巴哥犬,它們的皺巴巴的鼻子像一個摺疊的手風琴。瓦倫蘇埃拉和他的同事想確定,犬種之間人為選擇的頭骨長度差異是否也重組了犬類的大腦。

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了當地澳大利亞收容所最近安樂死的11只狗以及兩隻活著的英國激飛獵犬的大腦。安樂死的狗組成了一個多樣化的群體,包括秋田犬雜交犬、獒犬雜交犬、馬爾濟斯犬、斯塔福德郡鬥牛梗、西施犬雜交犬、靈緹犬、澳大利亞牧牛犬雜交犬、傑克羅素梗犬和位元犬雜交犬。在獲得大腦影像後,研究人員分析了大腦在顱骨中的總體位置,並估計了嗅球的相對體積——嗅球是負責處理氣味的神經組織球,相對於大腦總大小,狗的嗅球比人類大約大40倍。實驗人員還透過將頭骨寬度除以頭骨長度再乘以100來計算頭顱指數(CI)。CI越高,頭骨長度越短,反之亦然。

頭骨最短的狗——如位元犬、秋田犬和西施犬雜交犬——表現出顯著的大腦重組。在短吻犬中,不僅大腦的大腦半球向前旋轉了多達15度,嗅球的位置也從大腦前部轉移到了顱骨底部。巴哥犬類狗的大腦在顱骨內的位置與長吻犬的大腦不同,後者的頭骨和大腦更接近家犬的狼祖先。換句話說,研究結果暗示,當人類的選擇性育種壓扁某些犬種的鼻子時,也改變了它們的大腦。

瓦倫蘇埃拉說:“整個大腦在更像巴哥犬的狗中發生了旋轉,嗅球轉移到了顱骨底部。短頭骨與大腦向前旋轉之間存在相當高的相關性,呈線性關係。儘管不同犬種之間嗅球的體積沒有差異,但在短頭骨犬中,嗅球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由於這些影響在各種頭骨形狀中都是一致的,並且與體重和大腦大小無關,研究人員確定,大腦組織與頭骨長度的關係最密切,而不是與其他解剖學變數的關係。研究人員假設,嗅球可能已經移動到一個新的位置,以便額葉皮層能夠正常發育,但他們沒有直接對此進行測試。

研究團隊還推測了變形的大腦對嗅覺(由嗅球調節)和行為(主要由額葉皮層協調)的影響。選擇性育種可能剝奪了短吻犬敏銳的嗅覺,因為這重新定位了它們的嗅球。研究人員指出,巴哥犬類狗很少甚至從不被招募來追蹤氣味。相反,嗅覺定向通常落在長吻獵犬身上。

瓦倫蘇埃拉說:“這是我們工作的下一步。目前,我們沒有任何直接的相關性或聯絡,但我們有間接證據表明,巴哥犬類狗似乎沒有很好的嗅覺能力——它們從不用於氣味工作。育種可能對它們的嗅覺能力和一般行為產生影響,但我們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