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曾經有 185 萬居民。現在人口不足 74 萬。克利夫蘭和聖路易斯的人口規模也只有 1950 年的一半。在大西洋彼岸,利物浦和萊比錫的人口規模也急劇縮小。當如此多的城市蓬勃發展時,為什麼有些城市卻深陷衰退泥潭?
隨著技術的變革,城市自然有興衰。在內戰前,底特律和五大湖區的其他城市確立了作為農業運輸樞紐的地位。之後,當美國工業在水道沿岸落戶,以便於獲取鐵礦石等原材料時,它們迎來了第二次增長高潮。但隨著鐵路每噸每英里實際運輸成本下降了 90% 以上,它們的地理優勢在 20 世紀逐漸消失。製造商遷往南部等工資較低的地區。
每一座老城市都受到了去工業化浪潮的衝擊。紐約市的服裝生產遭受了更加慘重的打擊。四十年前,當波音公司的裁員似乎危及這座城市時,兩位愛開玩笑的人豎起了標語:“離開西雅圖的最後一個人——請關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經濟衰退往往伴隨著社會動盪,包括 1967 年底特律騷亂,這場騷亂摧毀了 2,000 多座建築物。社會分裂也常常主導政治。底特律市長 Roman Gribbs 和 Coleman Young 被視為代表特定群體,而不是整個城市。一些領導人,如波士頓傳奇市長詹姆斯·邁克爾·柯利,實際上可能歡迎反對他們領導的人口群體外流。
令人驚訝的事實不是城市衰落,而是它們設法重塑自我。如今,西雅圖幾乎已成為資訊時代成功的代名詞。紐約、波士頓和明尼阿波利斯也已復甦。主要原因似乎是教育和創業精神。
在 1970 年東北部或中西部都市區,只有不到 7.5% 的成年人擁有大學學歷,1970 年至 2000 年間人口增長了 8%。在超過 15% 的人擁有大學學歷的地區,人口增長了 53%。1970 年之前,人口增長與高中畢業率的相關性高於大學學歷;1970 年之後,大學學歷成為決定性因素。波士頓的發展狀況與人們根據其教育水平所做的預測基本相符,布法羅也是如此。
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更容易成功,還是成功的城市僅僅是吸引了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歷史記錄提供了一種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它們揭示,一個城市人口的教育水平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發生太大變化。截至 1940 年,擁有大學學歷的成年人比例與 1970 年和今天的教育水平密切相關,也與近幾十年來的高收入和人口增長有關,尤其是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1940 年之前,都市區記憶體在贈地學院與今天的較高收入和更快增長有關。因此,似乎是教育孕育了成功,而不是反過來。
創業文化也有助於城市發展。創業活力的指標,如初創企業的就業份額和平均企業規模,與成功的城市轉型相關。與教育一樣,創業精神似乎先於成功。1900 年創業精神相對較低的城市,如那些由採礦或製造業的大公司主導的城市,仍然保持著相對較低的創業精神——它們仍然由面向出口服務的大公司主導,這些公司在經濟上一直落後,即使在南部和西部不斷發展的地區也是如此。
遺憾的是,規劃者直到最近才開始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聯邦政府都在推動衰落的城市開展建設和交通運輸專案,但這並不能解決衰落問題。我一直在尋找城市更新政策與城市復甦之間的聯絡,但一無所獲。具有未來主義風格的底特律人民通勤鐵路在高聳荒涼的街道上空滑行。技能,而不是建築物,才是應對城市衰敗的最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