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研究探索自殺的根源

一項臨床試驗將研究嘗試過自殺的人的神經結構和功能

depressed person

研究人員希望闡明與自殺衝動相關的大腦機制。

©iStock

自殺是一個謎。不到10%的抑鬱症患者會嘗試自殺,而大約10%的自殺者從未被診斷出患有任何精神健康疾病。

現在,一項研究正試圖確定當一個人嘗試自殺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以及是什麼讓這些人與眾不同。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理解自殺是否是由某些大腦生物學驅動的,而不僅僅是已知的精神障礙的症狀。

該專案於上個月啟動,將招募50名在入組研究前兩週內嘗試過自殺的人。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精神病學家卡洛斯·扎拉特及其同事將比較這些人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與40名一年多以前嘗試過自殺的人、40名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但從未嘗試過自殺的人以及40名健康人的對照組進行比較。透過這樣做,研究人員希望闡明與自殺衝動相關的大腦機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扎拉特的團隊還將給最近嘗試過自殺的組別使用氯胺酮,一種精神活性“派對藥物”。氯胺酮有時被用於治療抑鬱症,可以迅速阻止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即使在它不影響其他抑鬱症狀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這種效果已知會持續大約一週。

對於一些研究人員來說,這樣的發現表明氯胺酮會影響特定於自殺想法的大腦回路。但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精神病學家約翰·曼恩表示,異常的大腦化學和遺傳也可能使一個人在巨大的壓力下,例如失業後,更容易嘗試自殺。“它們是這個人的一部分,它們是一種特質,”曼恩說。“當這個人患病時,它們會變得更加重要。”

基因中寫著嗎?
有證據表明遺傳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殺風險。例如,自殺的被收養兒童的生物親屬比一般人群更有可能自殺。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精神病學家法布里斯·喬蘭特認為,這種遺傳影響與衝動和錯誤的判斷有關,而不是特定的精神疾病。他發現,在玩一個旨在測試決策能力的賭博遊戲時,自殺者的近親比對照組更衝動。“這似乎是會遺傳的,”喬蘭特說。

其他研究人員正在尋找生物標誌物,這些生物標誌物可以讓臨床醫生髮現最容易自殺的人。印第安納波利斯印第安納大學的精神病學家亞歷山大·尼庫萊斯庫及其同事已經確定了一組六個基因,這些基因在自殺者的血液中的表達發生了改變。該團隊發現,將這些生物標誌物與跟蹤情緒和風險因素的應用程式的資料相結合,可以以超過90%的準確率預測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或精神分裂症的人最終是否會因自殺未遂而住院。

曼恩正在使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來追蹤研究最多的生物標誌物,即訊號分子血清素,在嘗試過自殺的人的大腦中。曼恩說,他們改變的血清素模式與那些自殺身亡的人死後大腦中看到的模式相似。

儘管抑鬱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發生了改變,但曼恩發現嘗試過自殺的人和患有抑鬱症但沒有自殺未遂史的人之間存在差異。他還表明,那些自殺未遂更嚴重的人(例如服用一整瓶止痛藥)的血清素水平的改變程度比那些嘗試不那麼極端的人更大。

倫理挑戰
研究人員希望更好地瞭解自殺背後的生物學原理,從而為自殺衝動帶來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像扎拉特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提出了困難的後勤和倫理挑戰。研究人員必須考慮剛剛嘗試過自殺的人是否可以就其是否參與研究做出知情決定。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精神病學家邁克爾·明岑伯格非常清楚這些擔憂:他研究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自殺者。這些人中的許多人都在為基本的生活技能而掙扎,例如保持工作或找到住房。“他們是一群難以治療的人,更不用說研究了,”明岑伯格說。

他和研究自殺者的其他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會給予他們特別的照顧——並且此類研究的整體益處大於任何風險。“在大多數臨床試驗中,高自殺風險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所以我們不知道如何治療他們,”喬蘭特說。“我們需要評估這些人,而不是僅僅說‘將他們排除在試驗之外’。”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11月25日首次發表

Sara Reardon is a freelance biomedical journalist based in Bozeman, Mont. She is a former staff reporter at Nature, New Scientist and Science and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molecular biology.

More by Sara Reard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