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將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區分開來的特徵中,與智力相關的特徵尤其引起學者和普通民眾的興趣。這種迷戀是恰如其分的。畢竟,有什麼比渴望瞭解我們碩大、好奇、自戀的大腦是如何進化而來的更具人類獨特性呢?話雖如此,這個故事的很多部分仍然完全未知,一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科學家們認為他們知道的一些事情可能實際上需要修正。
根據一種關於人類認知能力的流行觀點,我們將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區分開來的大部分特徵可以歸因於人類進化過程中大腦額葉皮層的不成比例的擴大。但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 Katerina Semendeferi 和她的同事們表示,傳統上用於支援這一論點的證據來自小型研究,這些研究在許多情況下不包括來自猿類(我們最親近的親屬)的資料。此外,這些研究在定義皮層區域的方式上各不相同。
該團隊自身的研究結果,詳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的最新一期,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 15 只活著的類人猿、4 只小型猿、5 只猴子和 10 個人類的大腦掃描圖——樣本量大於以往研究中使用的任何樣本量,以往的研究觀察的是已故個體的大腦。他們發現,事實上,“人類額葉皮層的大小與人類大小的靈長類動物大腦的預期大小相當。”也就是說,相對而言,人類額葉皮層的大小與類人猿額葉皮層的大小相當,而不是更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研究人員指出,然而,他們的研究結果並不一定意味著額葉皮層在人類認知特化中的重要性不如之前的研究表明的那樣。“額葉皮層可以在不經歷不成比例的整體尺寸增加的情況下支援人類傑出的認知能力,”他們寫道。可能是重組使得某些皮層區域能夠以犧牲其他區域為代價而生長,從而保持相同的總體尺寸。或者,作者提出,大腦回路的修改可能導致這些皮層區域之間更豐富的互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