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隱喻使言語生動,但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可能會令人困惑。一項針對無法理解比喻說法的人們的研究,幫助科學家確定了一個他們認為在理解隱喻中起關鍵作用的腦區。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維拉亞努爾·S·拉馬錢德蘭和他的同事測試了四名大腦左側角回區域受損的患者。所有志願者都能說流利的英語,並且智力正常、神志清醒,能夠進行正常的對話。但是,當研究人員向他們展示常見的諺語和隱喻,例如“外面的草總是更綠”和“摘星”時,受試者幾乎總是按字面意思解釋這些說法。在被採訪者追問提供更深層次的含義後,“患者通常會提出詳盡甚至巧妙的解釋,但這些解釋完全不著邊際,”拉馬錢德蘭評論道。例如,患者SJ在解釋“閃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時,指出您在購買珠寶時應該小心,因為賣家可能會搶走您的錢。
角回在人類中比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中更發達,並且位於大腦中專門處理觸覺、聽覺和視覺的區域的交匯處。“雖然現在就斷定角回是人類大腦的‘隱喻中心’還為時過早,”拉馬錢德蘭說,“我們認為,顯性角回的進化對許多典型的人類能力(包括隱喻和其他抽象思維)的進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在週五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展示這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