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類喜歡認為自己在灰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畢竟,相對於我們的身體尺寸,我們的大腦相當大。但是,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能是不同大腦部位的相對大小,而不是整個大腦,將我們與哺乳動物親屬區分開來。事實上,每個哺乳動物群體似乎都有自己獨特的大腦結構。
為了研究大腦進化,普林斯頓大學的王三(Sam Wang)和他的同事查閱了一個由德國研究人員在20年前編制的資料庫,該資料庫檢查了約300種動物的大腦。透過比較11個不同大腦區域的大小與大腦總大小,該團隊確定了許多不同的“腦型”,這些“腦型”是不同哺乳動物群體的特徵。例如,鯨魚和海豚的小腦比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大腦大,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生物嚴重依賴聲納。同樣,雖然大多數食蟲動物的大腦僅將16%用於新皮層(已知新皮層控制社互動動和其他複雜的認知任務),但人類的新皮層卻佔大腦的約80%。
也許不足為奇的是,該團隊發現,腦型最相似的動物實際上在進化關係上最密切。他們指出,腦型的轉變隨著新群體的出現而出現。此外,研究結果還表明,考慮到各種大腦區域的大小隨時間變化的有限方式,只有相對較少的基因必須指導大腦結構的發育。王在談到這項研究時說:“它為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提供了一些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