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你遊移不定的眼神嗎?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當我們眼睛為了觀察周圍環境而快速移動時,虛假記憶可能會填補由此造成的空白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無論是欣賞風景、圖片還是遠景,我們的眼球都會瘋狂地掃視,以捕捉視野中不同的特徵。先前的研究確定,眼球會在某個特定點上凝視三分之一到幾秒鐘;在掃視之間,它們會快速移動長達 50 毫秒。在注意力轉移的這段時間裡,視覺會被抑制,並會出現短暫的失明。

那麼,考慮到所有這些瘋狂的運動(更不用說暫時的失明),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將世界的完整、詳細、不間斷的畫面拼接在一起的呢?

答案可能在於一種稱為“邊界擴充套件”的影像處理技巧,即大腦不僅透過輸入的資訊(例如圖片)來表示場景,還透過推斷圖片邊界之外的內容來表示場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特拉華大學的心理學家,也是《神經元》雜誌上關於視覺處理的新研究的合著者海倫·因特勞布說:“世界包圍著你,但你只有在你頭部前方的兩隻眼球來觀察它。”

1989 年,因特勞布與人合著了一篇論文,首次描述了邊界擴充套件。當時她發現,當人們在幾毫秒內連續兩次看到同一張照片——比如白色柵欄前的一輛腳踏車——時,他們會將第二張照片誤認為是腳踏車的特寫,而不是同一張照片。有趣的是,如果人們看到同一張照片,然後看到一張廣角版本的照片——腳踏車略小(因為照片中柵欄的比例更大)——他們可能會將第二張照片誤認為是與第一張照片相同。基本上,因特勞布說,這似乎表明“大腦已經在規劃邊緣”,這可能是一種“幫助整合連續的眼球注視”的方法。

在當前的研究中,因特勞布與耶魯大學心理學家馬文·春的實驗室合作,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來觀察她觀察到的行為是否真的發生在大腦中。該團隊專注於兩個已知與場景特定感知相關的大腦區域:海馬旁區 (PPA),即位於大腦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下半部分割槽域,以及位於大腦皮層最外層的後扣帶皮層 (RSC)。向 18 名受試者展示了兩張連續的場景照片,例如草坪上的消防栓,分為以下四種配對之一:特寫鏡頭後接廣角鏡頭、廣角鏡頭後接特寫鏡頭、廣角鏡頭後接廣角鏡頭或兩個特寫鏡頭連續展示。

在 RSC 中,當第一張照片閃現時,出現了一次電活動峰值。當第二張照片在每種情況下出現時,都測量到了等效的啟用——除非在廣角鏡頭之後顯示特寫鏡頭。因特勞布說,當在較窄的圖片之後顯示廣角鏡頭時,活動減弱表明“大腦[區域]在說,‘哼,我以前見過那個了。’”在 PPA 中,每種情況下活動都有所減少,除非在廣角鏡頭之後顯示特寫鏡頭。因特勞布解釋說,這種模式暗示 PPA 經歷了邊界擴充套件,但也確實捕捉到了場景中的特徵。“在 PPA 中,”她說,“我們發現,如果你展示一個特寫鏡頭,然後再展示同一個特寫鏡頭,仍然會有一種識別——它會稍微減弱。”

研究人員還測試了一個稱為外側枕葉皮層的區域,該區域位於大腦後部,已知是面向物體的。在每次試驗中,當顯示第二張照片時,該區域都會減弱,這意味著它只是注意到了消防栓的存在。

因特勞布指出,雖然邊界擴充套件似乎是整合眼球接收到的資訊的一種應對機制,“我們無法建立任何直接聯絡”,因為這些區域“不參與眼球的移動”。相反,她說,“我們認為大腦的這部分告訴我們關於心理表徵的資訊”,這是它從眼球接收到的不同元素中呈現出來的。她補充說,還需要進行更多的 fMRI 工作,以進一步描述 PPA 和 RSC 在視覺處理中的確切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