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餅乾,狗會一遍又一遍地做任何事。大多數人也會這樣做,因為當糖接觸味蕾時,它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區域。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飲食失調患者對甜味的反應與健康人不同,這為大腦差異使人容易患上貪食症和厭食症的假設提供了證據。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個精神病學家團隊研究了14名康復的厭食症女性、14名康復的貪食症女性(過去曾暴飲暴食和催吐)以及14名從未患過飲食失調的女性,這些女性的年齡和體重相匹配。在研究前的12個月內,這些女性都沒有任何與病理性飲食相關的行為。在禁食過夜後,受試者接受了適量的早餐,以確保相似的飽腹感水平。然後,透過注射泵每20秒給她們喂少量糖,同時掃描她們的大腦。
從厭食症中康復的女性——那些曾經讓自己捱餓的女性——在大腦中被稱為初級味覺皮層的獎勵中心表現出的活動比健康女性少。不再患有貪食症的參與者表現出的活動比健康女性多。研究結果於2013年10月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對糖的異常反應使人們容易患上飲食失調症,這增加了一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遺傳和生物學風險因素是大多數病例的根本原因,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飲食失調研究和治療專案主任、研究合著者沃爾特·凱耶說。凱耶承認,這一發現可能反而反映了飲食失調症在康復後持續存在的後果,但他認為這種可能性較小。凱耶說,鑑於我們的文化對身材和苗條的痴迷,如果社會壓力等非生物因素足以引發飲食失調症,厭食症就會氾濫。然而,在美國,只有0.5%的女性患有厭食症,這個數字幾十年來一直保持穩定。
哥倫布市俄亥俄州飲食失調專科診所平衡生活中心首席臨床官、醫師勞拉·希爾認為,無論異常的大腦活動是飲食失調的原因還是結果,都對我們如何治療患者具有重要意義。“人們會對[厭食症患者]說,只要注意飲食就好。他們無法做到注意飲食。大腦中沒有反應說,‘讓我瞭解一下我應該如何飲食以及何時飲食。’它就是不啟動,”她說。相反,成功的療法使用體驗式活動,教導患者如何補償大腦的不規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