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即使一個害羞的孩子長大後變得外向,他的大腦仍然會揭示他害羞的根源,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根據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兩歲時被歸類為內向的成年人在接觸陌生面孔時表現出比小時候外向的人更強的大腦活動。
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卡爾·施瓦茨和他的同事們調查了一群二十歲出頭的人,他們曾在兩歲時參與過一項研究。這些年輕的成年人首先被展示了各種面部表情中性的影像。在這個熟悉期之後,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記錄了受試者的大腦活動,同時向他們展示了他們之前見過的面孔以及新面孔的影像。科學家們確定,那些小時候害羞的受試者在大腦中一個杏仁狀區域(稱為杏仁核)表現出比那些小時候外向的幼兒更強的活動。施瓦茨說,這些發現“表明,人們年輕時觀察到的性格差異的印記會持續存在,並且可以在他們年長時被測量出來。”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樣本量很小,並建議需要進行涉及更大規模人群的進一步研究,以闡明大腦差異和羞怯之間的聯絡。由於之前的研究表明,內向的孩子可能比外向的孩子更有可能患上焦慮症,因此深入瞭解內向的生物學基礎可能有助於醫生改進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施瓦茨指出:“只有通過了解這些發育風險因素,才能真正及早干預兒童的生活,以防止他們日後遭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