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嗎?

不要責怪你的工作、交通或無意義的雜務。研究人員說,與無聊作鬥爭意味著找到重心,活在當下,並擁有為之奮鬥的目標

在一個安靜、昏暗的演講室裡,你開始了一場令人沮喪的對抗疲勞的戰鬥。頭頂的投影儀嗡嗡作響,你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幻燈片上。你停止吸收資訊,漫無目的地塗鴉。教授很久以前就讓你跟不上了。你感到無聊。

幾乎每個人都會時不時感到無聊。我們大多數人將其歸咎於沉悶的環境。“西方文化中定義無聊最常見的方式是無所事事,”西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斯蒂芬·沃達諾維奇說。事實上,早期對無聊影響的研究集中在被迫執行單調任務的人身上,例如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

但研究人員說,無聊不僅僅是環境的固有屬性。相反,這種感覺是主觀的,並且根植於意識的各個方面。不同人之間的無聊程度各不相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感到厭倦,而有些人,例如外向的人,更容易產生這種感覺。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此,新一代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這種最令人厭煩的人類情感的心理基礎——他們發現它比通常認為的要複雜得多。研究人員說,無聊不是一個統一的概念,而是有幾種型別。注意力水平是意識覺醒的一個方面,在無聊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提高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可能會減少厭倦感。情緒因素也可能導致無聊。例如,不善於理解自己感受的人以及容易沉迷於自己的情緒並因此分心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

避免乏味絕非小事。容易感到無聊的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和藥物成癮等疾病;他們也往往在社交方面笨拙,在學校或工作中表現不佳。瞭解無聊的根源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此類病理和有害行為。

頭腦中的單調
近一個世紀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無聊這個話題。早期,他們仔細思考了內在乏味的任務的影響,這受到了工廠裡成群結隊的感到無聊且表現不佳的工人的啟發。例如,在1926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英國國家工業心理學研究所的心理學家 A. 哈德遜·戴維斯報告說,無聊類似於精神疲勞,是由生產流水線上重複和缺乏興趣的細微和零碎的任務引起的。戴維斯還注意到工廠工人對無聊的易感性存在個體差異:仍然有人不會因這類工作而感到無聊,也有人即使在最多樣化的工作中,也對生活保持持續的沮喪態度,並痛苦地抱怨單調。

在 20 世紀 30 年代後期,紐約市立學院的心理學家約瑟夫·巴馬克是最早研究實驗室環境中無聊基礎的人之一。他提出無聊是一種類似睡眠的感覺,他發現興奮劑——苯丙胺、麻黃鹼和咖啡因——減少了重複性任務(例如,將一系列大數字相加)期間的疲勞、睏倦、注意力不集中和無聊的報告。給他的學生受試者錢似乎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表明疲憊的感覺是低喚醒和動機不足的結合。

十多年後,在 1951 年出版的題為《思想的組織和病理學》一書中,奧地利出生的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費尼切爾 確定了一種因壓抑個人衝動和慾望而導致的無聊型別,並導致明顯的漫無目的。費尼切爾將這種“病態”的無聊與正常的無聊進行了對比,他寫道,正常的無聊僅僅是“當我們不能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須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時”產生的。

在接下來的 30 年裡,對無聊的研究繼續以零星的方式進行。然後在 1986 年,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諾曼·D·桑德伯格(現為名譽教授)和他當時的學生理查德·F·法默(現任俄勒岡研究所)開發了可能是關於無聊的最統一的研究成果,產生了 28 個問題的無聊傾向量表 (BPS),這是第一個旨在將無聊作為一種特質來衡量的完整心理測量量表[參見第 25 頁的方框]。

BPS 測試人們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無聊傾向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幾乎每個人都會體驗到因無可否認的重複、單調或限制性情況(例如排隊等候)而產生的短暫的厭世感。但有些人更頻繁地感到無聊。他們可能需要更多來自生活的興奮感,體驗休閒時間的無聊(源於無法自娛自樂),或者遭受一種源於生活中缺乏總體意義或目的的“存在主義”厭倦感。

沃達諾維奇及其同事在過去二十年中進行的研究表明,經常感到無聊的人更容易患上焦慮症、抑鬱症以及藥物或酒精成癮;表現出憤怒、攻擊性行為和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工作和學校表現不佳,以及其他問題。

對新奇事物的需求
沃達諾維奇和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J. 克雷格·華萊士以及西佛羅里達大學的史蒂文·卡斯在 2005 年對 BPS 的分析中表明,從一個角度來看,對無聊的易感性可歸結為兩個主要因素。第一個是外部刺激,或對新奇、刺激和多樣性的需求。沃達諾維奇說,通常比女性更易感到無聊的男性在這方面得分更高。“男性更可能說,‘環境中沒有足夠的東西進來,這就是我感到無聊的原因’,”他解釋道。

這種對外部刺激的需求可以解釋為什麼外向型的人特別容易感到無聊。許多關於單調任務績效的早期研究發現,外向型的人通常比內向型的人更早地失敗並失去準確性。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性格先驅漢斯·艾森克認為,原因是外向型的人需要不斷變化的精神刺激供應才能達到最佳的喚醒水平。

與這種觀點一致的是,外向型的人在特拉華大學心理學家馬文·扎克曼在 20 世紀 60 年代開發的經典感覺尋求量表上得分往往更高。該量表旨在衡量個人對刺激的渴望,其中包括旨在評估無聊易感性的問題。

然而,並非所有研究都發現外向性格與無聊之間存在聯絡,並且一些外向型的人可能透過找到方法在原本枯燥的任務中注入一些趣味來成功避免無聊。1975 年,英國基爾大學的心理學家 A. B. 希爾報告說,在 32 名被要求執行一項令人麻木的任務(包括撿起和放置圖釘)的大學生中,16 名外向型學生在執行任務的方式上表現出比 16 名內向型學生更大的差異——實際上,透過以微妙但有趣的方式改變工作來提高他們的刺激水平。

換句話說,儘管外向型的人通常會尋求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們在產生自身刺激的能力上可能存在差異——這是沃達諾維奇從 BPS 中梳理出的第二個主要因素。有創造力、有許多愛好和興趣的人,那些有能力在各種情況下讓自己忙碌起來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到無聊。桑德伯格說:“我相信一個人應該能夠像佛教僧侶一樣完全沉默地坐著,但不會感到無聊——並且能夠在內心深處找到生命、娛樂和成長。”

在缺乏這些內在的娛樂技能的情況下,外部世界將永遠無法提供足夠的刺激和新奇。“大腦總是在尋求刺激,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這是一場必敗的戰鬥。你就是無法獲得足夠的刺激,”沃達諾維奇說。

渴望刺激來擺脫厭倦可能會導致人們沉迷於破壞性的、尋求刺激的活動,包括吸菸、故意破壞、賭博和吸毒。例如,2005 年對 92 名蘇格蘭青少年的研究發現,無聊是他們吸毒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社會研究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麥克韋林·託德曼研究精神病學和戒毒社群的無聊問題,他說:“吸毒發生在人們本可以自娛自樂的空閒時間。”

集中注意力
無聊也與注意力問題有關。畢竟,當你無法集中注意力時,很難對某事感興趣。科學家甚至透過操縱測試環境來證明這一點,從而使人們難以參與某些任務。

在 1989 年的一項經典實驗中,克拉克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萊爾德和羅賓·達姆拉德-弗萊發現,非常低水平的分心,例如隔壁房間裡開啟的安靜的電視,導致參與者將聽力理解任務描述為“無聊”。受試者沒有意識到是什麼讓他們分心,因此找不到其他理由來解釋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當電視聲音震耳欲聾時,受試者反而評論說聲音使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實際上說他們在理解練習中聽到的內容令人興奮。因此,結果支援了作者的假設,即“無聊的基本行為組成部分是努力保持注意力”。

無聊也可能源於病態的注意力不集中。沃達諾維奇、華萊士和卡斯在 2003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148 名大學生中,BPS 的分數與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 的指標相關,暗示無聊傾向可能是注意力缺陷的結果。

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丹尼爾·斯邁萊克與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家艾爾·切恩和喬納森·卡里埃一起,將無聊傾向與日常注意力失誤聯絡起來——這種失誤會導致一個人,例如,把牛奶放在櫥櫃裡,把麥片放在冰箱裡。2007 年 6 月,滑鐵盧大學的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測試了 304 名大學生的日常注意力失誤傾向以及對感覺和周圍環境的意識。還評估了學生們的日常健忘、注意力分散和臨床抑鬱症。

研究人員發現,容易出現記憶失誤和注意力失敗的學生在 BPS 上的得分相對較高。更重要的是,統計模型表明,注意力失敗是無聊傾向和抑鬱症(一種與無聊有記錄相似之處的疾病,包括消極情緒和生活意義的喪失)的潛在原因,切恩說。研究人員推測,長期無法專注於活動可能會使這些活動實際上變得毫無意義。“注意力是缺乏意義、抑鬱和無聊之間的共同聯絡,”切恩說。

與此同時,其他人則將無聊描述為一種稱為心流的反面,心流是一種以毫不費力的注意力、專注和全身心投入於任務為特徵的狀態,類似於進入狀態[參見邁克爾·維德曼的“為什麼幸福如此之難”;《大眾科學·思想》,2007 年 2 月/3 月]。該理論的開發者、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的心理學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認為,當一個人的技能與環境提出的挑戰水平相匹配,並且當任務包含明確的目標和即時反饋時,就會發生心流。他說,太容易的任務會讓人感到無聊。相反,人們認為太難的任務會導致焦慮。例如,在 200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契克森米哈伊及其同事發現,在 526 名高中生中,當挑戰性高但與學生感知的技能相平衡時,最常發生心流。

情緒不佳
情緒因素也會影響注意力、心流,從而影響無聊。新墨西哥大學的名譽教授、教育心理學家瑪麗·B·哈里斯的研究將無聊與情緒監控聯絡起來,情緒監控是一種審視和關注自己情緒的傾向。2000 年,哈里斯要求 170 名大學生填寫 BPS,以及一份調查問卷,該問卷確定了他們經歷心流的頻率以及他們是情緒監控者還是情緒標籤者(能夠識別和分類自己情緒的人)。

哈里斯發現,情緒監控者在 BPS 上的得分更高,並且不太可能體驗到心流。她得出結論,密切關注自己的情緒會“減少專注於情境和發生心流體驗的機會。對於高度情緒監控者來說,參與一項活動將需要努力維持注意力,從而導致更頻繁的無聊感。”另一方面,對於情緒標籤者來說,無聊較少成為問題。透過準確評估自己的情緒,這些人可以有效地忘記它們並專注於手頭的任務。

結果與沃達諾維奇和西佛羅里達大學的霍普·M·塞布在 1998 年對 308 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相似,在該研究中,積極的自我意識——對自己內在狀態的意識——較高的人報告說總體無聊感較低。相反,那些表現出很多消極的自我意識——以批判性反思為特徵——的人在 BPS 上的得分較高。

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可能是無聊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與其對注意力的影響無關。費尼切爾在 1951 年對無聊的精神分析解釋中提出,壓抑慾望和願望會導致一種漫無目的、毫無意義的存在狀態,因為受害者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實驗證據部分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無聊可能源於無法識別會導致快樂和滿足感的活動。多倫多約克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約翰·D·伊斯特伍德及其同事在 2007 年報告說,在述情障礙量表(一種理解和描述自己感受的缺陷,伴隨著受抑制的情感和幻想生活)上得分較高的學生,在 BPS 上的得分也較高。

伊斯特伍德的研究小組未發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證據,表明這種無聊的原因獨立於注意力問題而存在,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 206 名學生在 BPS、成人 ADHD 診斷和情緒意識量表上的得分。他們發現,注意力不集中程度較高和情緒意識降低都解釋了學生無聊傾向的顯著但不同的變異量。

在極端情況下,無法知道什麼會讓你快樂會導致更深刻的存在主義無聊,這種無聊源於普遍的無意義感。當一個人因實際問題或其他壓力而放棄重要的生活目標和夢想時,也可能發生存在主義無聊。2000 年,現任聖弗朗西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理查德·巴格迪爾描述了六個他稱之為“生活無聊”的案例,在這些案例中,對生活目標的忽視導致了情緒矛盾和普遍的無聊狀態。例如,一位放棄了成為生物學家的夢想的女性,現在發現自己在一個空巢裡,身邊有一個她討厭的丈夫;另一位男性放棄了他成為天文學家的願望,轉而以宗教為職業。“感到無聊就是與世界脫節,”伊斯特伍德總結道。

對抗無聊
與無聊的感覺本身一樣,治療無聊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契克森米哈伊建議,如果無聊源於刺激不足的工作,那麼解決方案可能是更換工作或透過新的複雜性和挑戰性來豐富工作環境。例如,超市收銀員可以透過花時間與顧客進行真誠的交談來改善服務。聖何塞州立學院的心理學家威廉·麥克貝恩在 1970 年對長途卡車司機的研究發現,玩腦力遊戲(例如,數數經過的物體)的司機很少報告感到無聊。他們也是更安全的司機。

沃達諾維奇說,如果無聊籠罩了休閒時間,個人可以嘗試培養新的興趣、技能或愛好,他本人也曾與自己的無聊作鬥爭。就他而言,他努力為日常例行公事增添趣味,例如改變上班的駕駛路線,甚至改變他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你可以訓練自己去發現環境的豐富性,他說。“如果你能找到一種方法來感知世界的美麗——樹葉的不同顏色,而不僅僅是綠色,不同的形狀——你可能就不太容易感到無聊。”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心理學家柯克·沃倫·布朗和羅切斯特大學的理查德·M·瑞安在 2003 年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這種對自我和周圍環境的高度欣賞也正念的核心,“正念是指關注和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狀態”。正念訓練——一種在教育、醫療和辦公環境中越來越流行的實踐——根植於東方的冥想哲學。受試者被教導要放慢速度,專注於他們的呼吸和身體感覺,讓思緒自由地流淌,而不加評判。

這些做法可能透過使人們更加專注並減少對自身情緒的痴迷來減少無聊。2007 年 2 月,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報告說,與未接受正念訓練的新手相比,為期 10 天的正念課程提高了新手冥想者在持續注意力和工作記憶任務中的表現,並減少了反芻和抑鬱症狀。

鼓勵兒童以精神活躍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自娛自樂,並避免被動的、快速解決問題的娛樂方式,也可以減少無聊。桑德伯格說:“我們為兒童提供了大量的電視和 iPod 形式的娛樂,以防止他們發展應對無聊的內在技能。”契克森米哈伊說,參與積極的娛樂活動,例如玩運動或遊戲,也更有可能產生心流。

培養應對無聊的方法甚至可能有助於治癒其他疾病。例如,一些研究暗示,如果以前的吸毒成癮者學會有效地應對無聊,他們就不太可能復發。託德曼在紐約市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的一個美沙酮診所對 156 名成癮者進行的一項持續研究中發現,成癮者報告的無聊程度是他們是否會保持清潔的唯一可靠指標。

當然,無聊也有其好處。許多研究參與者觀察到,它可以為思考和反思提供機會。它也可以表明一項任務是在浪費時間——因此不值得繼續。“與其與無聊作鬥爭,我們不如停下來從經驗中學習,”伊斯特伍德說。

事實上,許多學者都將無聊視為行動的催化劑。諾貝爾獎獲得者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在他 1995 年的文章“讚美無聊”中寫道:“當被無聊擊中時,就去迎接它。讓自己被它壓垮;沉沒,觸底。一般來說,對於令人不快的事情,規則是,你越早觸底,你浮出水面的速度就越快。”沃達諾維奇補充說:“如果你不屈服於它的負面影響,無聊就是一種偉大的動力。”

(延伸閱讀)

  • 無聊:綜述。理查德·P·史密斯,《人類因素》,第 23 卷,第 3 期,第 329-340 頁;1981 年 6 月。

  • 無聊傾向——新量表的開發和相關性。理查德·F·法默和諾曼·D·桑德伯格,《人格評估雜誌》,第 50 卷,第 1 期,第 4-17 頁;1986 年。

  • 活在當下的好處:正念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柯克·沃倫·布朗和理查德·M·瑞安,《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第 84 卷,第 4 期,第 822-848 頁;2003 年。

  • 無聊傾向量表因子結構的驗證方法:雙因素簡短形式的證據。斯蒂芬·J·沃達諾維奇、J·克雷格·華萊士和史蒂文·J·卡斯,《人格評估雜誌》,第 85 卷,第 3 期,第 295-303 頁;2005 年。

  • 對慾望的渴望:無聊及其與述情障礙的關係。約翰·D·伊斯特伍德、卡羅萊納·卡瓦利耶雷、雪萊·A·法爾曼和艾德麗安·E·伊斯特伍德,《人格與個體差異》,第 42 卷,第 6 期,第 1035-1045 頁;2007 年 4 月。

  • 日常注意力失誤和記憶失敗:無意識的情感後果。喬納森·S·A·卡里埃、J·艾倫·切恩和丹尼爾·斯邁萊克,《意識與認知》。線上發表於 2007 年 6 月 15 日。

SA Mind Vol 18 Issue 6本文最初以“無聊嗎?”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18 卷第 6 期(),第 2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207-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