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書評:2011年3月/4月刊

信仰 信仰的本能 作者:傑西·貝林。W.W. 諾頓出版社,2010年 (26.95美元)

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上帝?進化心理學家和《大眾科學》博主傑西·貝林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提出了新穎的答案。在《信仰的本能》中,他
解釋說,儘管語言的進化是有益的——使我們能夠輕鬆交流和傳播重要資訊——但它也為早期人類帶來了一個令人深感不安的問題。語言使旁觀者能夠在事件發生很久之後報告別人的行為。這意味著,如果你被發現做了不正當的事情,例如偷竊,你就“愚蠢地賭輸了”你的名譽,並因此賭輸了你的繁殖前景。因此,貝林說,相信一個在任何時候都監視和評判任何人的超自然存在,會鼓勵人們避免按照他們的不道德衝動行事,從而幫助他們生存。

然而,流言蜚語並不是促使人類相信上帝的唯一特性。貝林認為,我們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即所謂的“心智理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寫道,我們“過度熱心”的心智理論促使我們“進入上帝的頭腦”,並在任何事件中尋找隱藏的意義或資訊,例如,如果你的鬧鐘沒有響,或者颶風淹沒了你的地下室。事實上,貝林斷言,如果沒有這種認知偏見,“我們所知的大部分宗教將永遠不會起步。”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構建他的論點時,貝林向我們介紹了有趣的研究,包括探索黑猩猩是否具有心智理論的研究(明確的答案仍然難以捉摸),以及年齡較大的孩子是否更容易迷信(令人驚訝的是,貝林的研究
表明,六到七歲的孩子在事件中看到了隱藏的資訊,而三到四歲的孩子只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這本書的尖銳幽默令人耳目一新,也很有趣,但其最大的優點之一是清晰。貝林不使用術語,也不迴避他的想法。當然,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他的理論是否正確,但它肯定為似乎已經變得陳腐的討論注入了一股新鮮空氣。——妮可·布拉南

記憶之旅 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記憶一切的藝術與科學 作者:約書亞·福爾。企鵝出版社,2011年 (26.95美元)

當約書亞·福爾在2005年出現在美國記憶錦標賽時,他認為
他將要寫一篇關於一些記憶力驚人的聰明怪人的古怪故事。他沒有想到,這次冒險會讓他接觸到記憶術的複雜性,教給他一些古代歷史,並引導他發現自己潛在的智力。第二年,他作為一名頂尖競爭者回來了。

在研究《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記憶一切的藝術與科學》時,福爾瞭解到,成為記憶大師需要完成幾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你必須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記住10副洗過的撲克牌的順序,在相同的時間內記住1000個數字,並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記住一副洗過的撲克牌。獲勝者將獲得獎盃和前往倫敦世界記憶錦標賽的門票。

福爾知道他的記憶力很普通,甚至很馬虎——只能在短期內記住大約七個專案。然而,不知何故,他學會了如何讓他的大腦塞滿比他想象的更多的隨機資訊。

他透過學習記憶術來增強記憶力。這些方法最早由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詩人採用,後來被從西塞羅到馬克·吐溫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採用,它們基於一個稱為精細編碼的概念,該概念認為,事物越有意義,就越容易記住。我們的大腦不擅長記住符號,例如數字和撲克牌。但是透過翻譯
將枯燥的數字集轉化為生動(甚至是淫穢)的影像,就有可能記住大量資訊。例如,當福爾想要記住“給索菲亞發電子郵件”時,他想象出索菲亞·羅蘭坐在一個“人妖”的腿上,這個人正在他童年時代的家裡的書房裡用電腦打字。

這種記憶過程會調動大腦中參與空間導航
和視覺識別的區域,包括右側後海馬體。在古羅馬,這些記憶術被認為是如此常規,以至於不值得詳細說明,但到了20世紀,它們幾乎消失了,直到世界記憶錦標賽
於1991年開始。

福爾的記憶史充滿了關於記憶的本質以及記憶如何使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資訊。既然他已經把這個故事寫在了紙上,也許我們就更不可能忘記如何記憶了。——弗蘭克·布林斯

物質聯絡 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 作者:蘭迪·O·弗羅斯特和蓋爾·斯特克蒂。 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0年(27美元)

我們大多數人都理解與珍愛的物品建立情感聯絡是什麼感覺。你從三歲起就擁有的那隻破舊的兔子怎麼樣?依戀在這隻毛絨寵物上的情感價值甚至讓你想到與它分離都會感到痛苦。但是想象一下,你對房間裡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如此強烈的感情,包括二十年前的雜誌和不再合身的衣服。囤積者甚至對他們最瑣碎的物品也形成了強烈的依戀——一切似乎都值得保留。

在引人入勝的新讀物《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史密斯學院心理學家蘭迪·O·弗羅斯特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蓋爾·斯特克蒂揭示了囤積症的世界。重度囤積者的家,占人口的5%,更像是垃圾堆而不是居住空間。只能使用“山羊小徑”才能在他們的內部空間中穿行,“山羊小徑”是蜿蜒穿過成堆的書籍、舊食物、衣服、小飾品和容器的狹窄小路。

弗羅斯特和斯特克蒂探討了為什麼囤積者發現他們的強迫行為如此令人愉悅(囤積可能會啟用大腦中與可卡因等成癮性藥物相同的獎勵中心),囤積的衝動源於何處(至少有一項研究表明
衝動印在我們的基因中),以及囤積者如何生活。

為了說明這種病理學,作者描述了幾個案例研究。認識一下帕梅拉,一位電影製作人,她養了200多隻貓,直到她的鄰居和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介入。還有丹尼爾,一位50歲的男子,他從曼哈頓的街道上搜集了太多物品,以至於蟑螂用它們的糞便汙染了他公寓的牆壁,使其變成棕色。

作者認為,囤積者在大多數人認為沒有價值的物品中看到了潛力和價值。事實上,囤積者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對細節的注意力,遠遠超過普通人。他們注意到雜誌封面的每一種色調,每一條裂縫
在一個花瓶中。“當我想決定保留什麼時,這張過期的優惠券似乎和我祖母的照片一樣重要,”一位名叫艾琳的圖書管理員說,她的疾病導致了離婚。

《物品》還表明,囤積症是可以治療的。在18個月的時間裡,作者與艾琳合作改變了導致她家混亂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幫助艾琳為她的所有物品建立了一個高效的歸檔系統,並教她如何在產生多餘的依戀之前移除或隱藏物品。最終,艾琳和她的家人開始生活在一個幾乎沒有雜物的家中——這是一種他們多年來從未體驗過的自由。
——費里斯·賈布林

SA Mind Vol 22 Issue 1本文最初以“書籍”為標題發表在 SA 心智 第 22 卷第 1 期 (), 第 6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11-68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