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黑洞:一個被牛頓學派拋棄、被愛因斯坦憎恨、被霍金押注的想法如何變得受人喜愛
作者:Marcia Bartusiak
耶魯大學出版社,2015年(($27.50))
黑洞的概念源於廣義相對論,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本人認為它們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存在:他假設恆星物理學的某些未知方面會阻止物質凝聚到如此極端的程度,以至於一旦被吸入,即使光也無法逃脫其引力。然而,科學家現在接受這種時空變形的真實存在。科學作家巴圖西亞克的書追溯了黑洞在科學史中曲折的道路,從它們在牛頓定律中的最初的準化身,到廣義相對論,再到今天的理解,即黑洞存在於幾乎所有星系的中心。這個敘事穿插了許多歷史上著名的物理學家的有趣客串,包括J·羅伯特·奧本海默,他在1939年寫出第一個現代黑洞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幾年後,曾建議研究生廣義相對論是一條死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