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

結構、強度和儲存合而為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約5.4億年前開始的寒武紀時期,一次社交聚會可能類似於一場水下戰爭遊戲——當時所有生命都存在於海洋中,幾乎所有生物都會穿著某種外部盔甲,並配有尖刺頭盔。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的祖先穿著完整的外部骨骼,可能由蛋白質和幾丁質的混合物製成,就像現代龍蝦的殼一樣。海星狀生物和軟體動物從海水中提取碳酸鈣來製造它們的身體盔甲。甚至一種魚類般的進化死衚衕——甲冑魚,也設法在包裹著鱗片和由真正的骨骼製成的厚重骨板(即富含鈣和磷酸鹽的礦化軟骨)的情況下游泳。

然而,正是在那個時期性情溫和的軟體動物首先進化出了內部骨骼。蠕蟲狀生物,如牙形石[參見第75頁的“牙齒”],開始礦化包圍它們原始脊髓的軟骨,成為最早的脊椎動物。骨質顱骨覆蓋物緊隨其後,其他具有更廣泛的軟骨內部骨骼的生物也很快隨之而來。由於這些游泳者使用肌肉收縮來推進自身,因此將肌肉錨定在堅固的骨骼上將提供更大的力量。硬化的骨骼也為身體變得更大和多樣化提供了更堅實的支架,為它們的本領增加了肢體。

作為關鍵礦物質,特別是鈣的大型且高度敏感的儲存庫,是骨骼可能在後期進化出的作用,但現在是人類骨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沒有鈣,心臟就無法跳動,腦細胞也無法放電,因此骨骼遠非惰性,而是在生長和自我破壞之間不斷變化,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並維持自身的結構。稱為破骨細胞(“骨骼破壞者”)的細胞會破壞舊的或死亡的骨組織,而成骨細胞(“骨骼生長者”)會產生新的骨細胞。這些細胞協同工作,每年更換大約10%的骨骼。在短期內,如果血液中的鈣水平過低,破骨細胞會破壞骨骼以釋放礦物質。相反,如果運動產生更大的肌肉,成骨細胞就會開始構建新的骨骼以承受它們的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