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某些地區,已婚婦女會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和孩子出生時回到孃家。但在梅圖爾,醫生建議孕婦遠離。
煤場的“黑風”不斷地飄過貧困社群,落在屋頂、步行道甚至室內傢俱上。人們抱怨哮喘、喘息和頻繁感冒。
為了實現工業化,印度嚴重依賴煤炭能源。據能源專家稱,煤炭佔印度電力供應的 71%,未來十年仍將是關鍵角色,並計劃新建 455 座發電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非營利組織“無害醫療”的詹妮弗·王說,貧困人口為印度對煤炭的依賴付出了最高的代價。她說,他們不僅已經承受著慢性疾病、營養不良和醫療保健不足的負擔,還高度暴露於空氣和水汙染中。
梅圖爾和印度其他工業城市現在正在積極記錄煤炭對其居民的健康影響,以努力從當地政客和世界領導人那裡爭取環境保護措施。
在印度,煤炭在開採、運輸、儲存和使用等各個階段都會帶來健康風險
在以豐富的煤炭資源而聞名的賈里亞,70 萬人暴露在有毒煙霧中,這些煙霧從地面滲出,因為露天煤礦的火災晝夜不停地燃燒。居民患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皮膚問題。
在西海岸的古吉拉特邦,在建造了一座 4,800 兆瓦的大型燃煤電廠後,魚類捕獲量直線下降,該電廠透過向敏感的生態系統中排放汙水破壞了紅樹林和溪流生態系統。
印度中部辛格勞利地區的五座大型發電廠產生的含汞灰燼堆積成五英尺厚的土堆,汙染了空氣、水和土壤。
在印度南部的梅圖爾,一個燃煤發電廠和工廠的燃料透過鐵路運輸並存儲的煤場距離一些房屋僅 100 英尺。煤塵從煤場吹到附近的社群。空氣汙染水平很高。
在梅圖爾這個擁有約 5 萬人口和各種重工業的城市,婦女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醫生經常建議孕婦離開。
印度環境正義組織“社群環境監測”的斯維塔·納拉揚說,大約有 1,500 個主要是低收入家庭位於煤場粉塵的可達範圍內。
納拉揚說:“人們告訴婦女不要在這裡生孩子。汙染不僅影響她們的日常生活,還影響她們的文化。”
納拉揚的團隊在 2010 年進行的一項分析發現,梅圖爾的空氣中顆粒物比世界衛生組織的汙染指導方針高三到四倍。在全球範圍內,這些微小的顆粒物與肺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的增加有關。空氣質量測量還表明,梅圖爾的空氣中含有金屬顆粒,如錳和鎳,這可能會損害兒童的大腦發育。
父母抱怨他們的孩子總是生病。孩子們經常因喘息而耽誤上學。但關於疾病的抱怨大多是傳聞。在梅圖爾和其他社群,缺乏對煤炭汙染對健康影響的科學分析。
納拉揚說:“印度的能源政策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健康問題。”
關於煤炭汙染對健康影響的大部分證據來自美國或西歐,這些地方要清潔得多。
波士頓健康影響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亞倫·科恩說:“在包括印度在內的一些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地方,缺乏關於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的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疾病負擔 專案 估計,每年有 627,000 名印度人因戶外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2012 年綠色和平印度 報告 估計,每年約有 20% 的過早死亡和 2000 多萬例哮喘病例可歸因於煤炭汙染。
明年,非營利組織 社群環境監測 將開始對煤場附近的人進行哮喘和其他肺部問題的篩查。他們還將關注婦女的其他影響,因為“汙染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包括壓力和焦慮,”納拉揚說。
“我們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採取行動嗎?不需要。我們知道以這種方式產生能源的直接健康影響以及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伊利諾伊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有毒物質政策專案主任彼得·奧里斯博士說。“但是你如何說服當地政策制定者採取行動?人們需要感到一種聯絡。”
印度許多燃煤電廠和煤礦由政府運營。
憂思科學家聯盟氣候和能源專案高階經濟學家蕾切爾·克利特斯說,在某些方面,在發展中國家推銷控制化石燃料燃燒的能源法規可能比在美國更容易。碳減排工作,如本週美國和中國之間達成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氣候變化政策。
對中國和印度空氣和水汙染日益增長的擔憂更為直接。“空氣和水汙染可能對我們來說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對他們來說,這正在成為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克利特斯說。
據健康與環境聯盟的 報告 稱,與燃煤電廠相關的健康成本每年給歐盟帶來約 530 億美元的損失。印度沒有這樣的經濟分析。
克利特斯說:“當不考慮健康和環境成本時,煤炭往往看起來很便宜。迫切需要將公共衛生成本貨幣化,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科恩在談到中國時說:“很難辯論說,煤炭肯定在其中發揮了作用的經濟發展,對減貧和人口健康沒有產生顯著的有益影響。但越來越明顯的是,燃煤和其他來源的高空氣汙染正在對人口健康和預期壽命產生不利影響,並且現在成為持續發展的障礙。”
然而,能源格局正在開始改變。克利特斯說,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風能和太陽能增長最快的市場。
她說:“不再是那種煤炭為王的舊靜態畫面了。我們看到在美國和國外都受到了挑戰。”
本文最初刊登在環境健康新聞,這是由非營利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