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倖存者及其後代壽命更長

瘟疫優先殺死非常年老和那些已經健康狀況不佳的人。自然選擇或更好的飲食可能使倖存者得以茁壯成長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黑死病是一種在14世紀首次肆虐歐洲的瘟疫,它也帶來了一線希望。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疾病的蹂躪之後,倖存下來的歐洲人壽命更長。

對瘟疫前後倫敦墓地骨骼的分析顯示,與瘟疫首次爆發前相比,瘟疫爆發後任何年齡段的人死亡風險都較低。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人類學家、研究人員莎倫·德維特表示,在黑死病之前的幾個世紀裡,約有10%的人活過70歲。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超過20%的人活過了這個年齡。

德維特在接受 Live Science 採訪時說:“這絕對是表明倖存率方面發生了非常重要事情的訊號。”[圖片:14世紀黑死病墓葬]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瘟疫年代

黑死病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於 1347 年至 1351 年間首次在歐洲爆發。估計死亡人數在 7500 萬至 2 億之間,佔歐洲人口的 30% 至 50%。患者出現巨大的淋巴結腫大、發燒和皮疹,並嘔吐帶血。這種疾病得名的症狀是皮膚上出現黑色斑點,表明肉已壞死。

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黑死病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人的。但德維特之前的研究發現,瘟疫與許多疾病一樣:它優先殺死非常年老和那些已經健康狀況不佳的人。

德維特說,這一發現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瘟疫是否充當了“選擇的力量,透過針對體弱者”。如果人們對瘟疫的易感性在某種程度上是遺傳性的——也許他們有較弱的免疫系統,或其他具有遺傳基礎的健康問題——那麼倖存下來的人可能會將更強大的基因傳給他們的孩子,從而產生更強壯的瘟疫後人口。

事實上,2 月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瘟疫確實將自身寫入了人類基因組:受瘟疫影響的人群的後代在某些免疫基因中共享某些變化。

瘟疫後復甦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德維特分析了倫敦博物館人類生物考古學中心收藏的倫敦墓地出土的骨骼。她研究了來自瘟疫前 11 世紀和 12 世紀的三個墓地的 464 具骨骼。另有 133 具骨骼來自黑死病後使用的墓地,時間從 14 世紀到 16 世紀。

這些墓地提供了來自不同社會經濟階層和年齡段的人的混合。

德維特說,瘟疫後出現的壽命延長可能是由於瘟疫淘汰了虛弱和脆弱的人,或者可能是由於瘟疫的另一個副作用。由於多達一半的人口死亡,瘟疫後時代的倖存者擁有更多的可用資源。德維特說,歷史文獻記載了飲食的改善,尤其是在窮人中。

她說:“他們吃更多的肉類和魚類以及質量更好的麵包,而且數量更多。”

德維特說,這種影響可能是自然選擇和飲食改善的結合。她現在開始一個專案,以 выяснить 歐洲人口在黑死病之前是否特別不健康,以及健康趨勢是否可能為瘟疫提供了立足點。

德維特說,黑死病是 14 世紀出現的一種新疾病,與今天的艾滋病毒或埃博拉病毒類似。她說,瞭解人類群體如何應對使我們對疾病和人類如何互動有了更多的瞭解。鼠疫桿菌菌株今天仍然引起腺鼠疫,儘管沒有達到中世紀那樣的大流行水平。

德維特說:“像黑死病這樣的疾病有能力強有力地塑造人類人口統計學和人類生物學。”

這些發現今天(5 月 7 日)發表在PLOS ONE 期刊上。

版權所有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