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怪蟲展現自然界的奇異之處,無奇不有

一次城市探險揭示了近 1,000 個物種

Elephant hawk moth

象天蛾 (Deilephila elpenor) 翼展 45 至 60 毫米,夜間以金銀花和其他管狀花為食。 

圖片來源:Bernard van Elegem 和 Taxon Expedition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城市居民可能熟悉蒼蠅和蟑螂,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無數微小的生物在陸地上爬行。由於 COVID-19 疫情,去年夏天,總部位於荷蘭萊頓的生物多樣性發現組織 Taxon Expeditions 決定放棄前往熱帶雨林或巴爾幹半島洞穴的遙遠研究之旅。相反,他們的調查人員選擇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將放大鏡聚焦在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範圍內。

在短短兩週內,研究人員記錄了近 1,000 種他們稱之為“微型爬行動物”的物種,其中包括許多昆蟲。這些發現促使該組織呼籲保護城市綠地,而城市綠地正在世界範圍內消失。以下是科學家發現的一些引人注目的生物。

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綠蟹蛛 (Diaea dorsata) 有足夠的眼睛來尋找獵物。它通常生活在成熟的森林中,但顯然也能在小型城市綠地中茁壯成長。蛻皮時會失去綠色。

圖片來源:Bernard van Elegem 和 Taxon Expeditions

河岸步甲 (Elaphrus riparius) 是一種微小的獵手,生活在河岸邊的淤泥和泥土中。

圖片來源:Bernard van Elegem 和 Taxon Expeditions

微型潛水甲蟲 (Hygrotus inaequalis) 的長度不到三毫米。它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池塘、小水坑甚至溝渠中。

圖片來源:Jan Schilthuiz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昆蟲學家兼 Taxon Expeditions 聯合主管艾娃·尼恩吉奇 () 與探險隊員馬蒂·文克一起,從堆肥堆中篩選數百隻昆蟲。兩人發現了幾個在阿姆斯特丹從未見過的物種。

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歐洲榿木沫蟬 (Aphrophora alni) 有翅膀,可以像青蛙一樣跳躍,頭部中央有一條龍骨狀突起。它在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公園和整個歐洲都很常見。

圖片來源:Bernard van Elegem 和 Taxon Expeditions

跳蛛 (Marpissa mucosa) 生活在樹木的樹皮和地衣上。然而,它也可以在房屋上甚至房屋內找到——考慮到它的皮毛和眼睛,這是一個雖小但令人吃驚的景象。

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死頭蠅 (Myathropa florea) 看起來像黃蜂或蜜蜂。與這些昆蟲一樣,它可以懸停在花朵上尋找花粉,但它是無害的。而且與那些有蜇刺的生物不同,它沒有觸角。

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普通粗糙木蝨 (Porcellio scaber) 在許多城市都能找到。它通常是灰色的,但紫色意味著它感染了虹彩病毒,這是一種致命的感染,在木蝨密集的城市種群中很普遍。

圖片來源:Bernard van Elegem 和 Taxon Expeditions

普通木蝨 (Oniscus asellus) 經常在岩石下發現,大約每四周蛻一次殼狀外骨骼,以便生長。這個過程最多需要三天。

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雜色盾蝽 (Rhaphigaster nebulosa) 確實是一種真正的蝽蟲,與許多昆蟲不同。它吸食樹液,氣味難聞。這種蝽蟲沒有幼蟲:幼蟲只是成蟲的小型版本,但翅膀尚未成熟(小三角形襟翼)。

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和 Taxon Expeditions

西方黃色蜈蚣 (Stigmatogaster subterranea) 可以向前或向後 burrow 地下,這要歸功於頭部 (前景) 和後部的另外兩個觸角。

“科學影像”是一個新的文章類別,專門展示來自所有科學學科的照片和影片。點選下面的按鈕檢視完整合集。

科學影像

馬克·費斯切蒂 (Mark Fischetti) 已在大眾科學擔任高階編輯 17 年,負責報道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氣候、天氣、環境、能源、食物、水、生物多樣性、人口等等。他負責分配和編輯記者和科學家撰寫的專題文章、評論和新聞,也撰寫這些形式的文章。他編輯“歷史”專欄,該雜誌的部門著眼於貫穿始終的科學進步。他是兩本衍生雜誌的創始執行編輯:大眾科學 Mind大眾科學 Earth 3.0。他 2001 年為該雜誌撰寫的自由撰稿文章“淹沒新奧爾良”預測了卡特里娜颶風等風暴將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廣泛災難。他的影片 人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 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超過 1200 萬次。費斯切蒂曾為《紐約時報》、《體育畫報》、《史密森尼》、《技術評論》、《快公司》和許多其他媒體撰寫自由撰稿文章。他與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合著了《編織網路》一書,講述了全球資訊網是如何建立的真實故事。他還與微生物學家埃莉諾·列維合著了《新型致命疾病》。費斯切蒂曾任IEEE Spectrum MagazineFamily Business Magazine的執行編輯。他擁有物理學學位,並兩次擔任路易斯安那州百年學院的阿塔韋公民文化研究員,該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21 年,他榮獲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羅伯特·C·考恩科學新聞持續成就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其在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傑出報道職業生涯。他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 的“與媒體見面”節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歷史頻道、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NPR News) 和許多新聞廣播電臺露面。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費斯切蒂 @markfischetti

更多作者:馬克·費斯切蒂 (Mark Fischett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