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選擇一個不同物種的伴侶是有風險的。通常情況下,即使後代有生存能力,它們自己也無法繁殖,就像騾子這個經典案例一樣。但是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研究結果表明,一些鳥類設法避免了雜交的代價。事實上,這種物種間的配對甚至可能是雌性的最佳選擇。
牛津大學的本·謝爾頓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兩種密切相關的物種之間的雜交,即斑姬鶲和領姬鶲。雖然這兩個物種的雄性在羽毛和鳴叫方面明顯不同,但雌性領姬鶲經常與雄性斑姬鶲配對,這種情況遠比偶然發生的情況更頻繁。乍一看,這種混合似乎相當災難性:第一代雌性後代通常完全不育。然而,經過仔細觀察,該團隊發現了幾個可以抵消混合不利影響的機制。
首先,如果一隻領姬鶲在季節後期繁殖,那麼選擇一隻斑姬鶲雄性實際上可能是有利的,因為“異種”配對會比純領姬鶲配對產生更多的幼鳥,這歸因於不同物種在最佳表現時間上的差異。其次,混種配對產生更多的雄性,雄性受雜交的影響比雌性少,因此有利於更強壯的性別。最後,謝爾頓的團隊發現,在許多情況下,雖然領姬鶲雌性與斑姬鶲雄性形成了配對關係,但實際上是領姬鶲雄性繁育了後代。《自然》報告附帶的一篇評論中,隆德大學的丹尼斯·哈塞爾奎斯特認為,也許雌性欺騙了斑姬鶲雄性,因為它們提供了更好的領地。(就它們而言,雄性似乎並沒有特別挑剔。“雄性幾乎沒有擇偶權,”哈塞爾奎斯特告訴《自然科學更新》,“如果它們能得到一隻雌性,它們會非常高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哈塞爾奎斯特指出,新的結果表明,脊椎動物可能已經進化出複雜的機制來平衡雜交的負面後果。“這種機制可能在兩個相關物種重疊的地區迅速進化,”他寫道。“或者,這些機制可能不是為了應對雜交而進化的,而是現有雌性偏好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