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保護巢穴方面,蘆葦鶯與超級碗的希望之星匹茲堡鋼人隊有著共同之處:兩者都相信最好的進攻就是偉大的防守。 但與鋼人隊必須阻止亞利桑那紅雀隊不同,這些鳴禽需要振作起來對抗掠奪成性的杜鵑。
原因是:蘆葦鶯的巢是杜鵑最喜歡的目標,它們總是在尋找產卵的地方,並將養育後代的艱苦工作推給毫無戒心的受騙者。但新的研究表明,蘆葦鶯不會逆來順受。相反,它們會發起強大的防禦,蜂擁而至,攻擊並大聲斥責入侵的杜鵑,直到它們放棄並飛走。
科學家今天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蘆葦鶯的群攻方式表明,它們會權衡這樣做的風險——例如在此過程中引起潛在捕食者的注意——以及它們的巢穴被杜鵑劫持的可能性。
英國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賈斯汀·韋爾伯根和尼古拉斯·戴維斯透過在191個鳴禽巢穴附近放置杜鵑木製模型來研究蘆葦鶯的群攻行為,這些巢穴位於這兩個物種都存在的鄉村地區。他們發現,如果蘆葦鶯群攻入侵者,它們的巢穴被杜鵑鳩佔鵲巢的可能性比不使用這種防禦策略的情況低三到四倍。
韋爾伯根說:“我們發現,巢穴‘風險較高’的鳥類更傾向於透過群攻來保護自己。此外,我們發現,如果鳥類在風險較高的地點築巢[例如,杜鵑更普遍的地方],如果它們進行群攻,則不太可能被寄生。”
然而,在寄生現象不常見的地方,群攻似乎反而會吸引而不是阻止這些乞討者,這表明在這些地區,最好的防禦是軟弱的進攻。在這些地方,蘆葦鶯避開了鸚鵡的誘餌,鸚鵡是不會寄生它們的巢穴的物種——這表明群攻是鳥類不會隨意使用的行為。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進一步證明了蘆葦鶯和杜鵑之間存在軍備(翅膀?)競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物種為了在寄生蟲-宿主關係中獲得優勢而不斷進化。例如,蘆葦鶯學會了將外來的杜鵑蛋從巢中彈出;反過來,杜鵑開始產下類似於較小鳥類的蛋,從而降低了被拒絕的可能性。
同樣,被群攻會增加杜鵑被更大的捕食者發現的機率——因此杜鵑進化得像雀鷹,從而阻止蘆葦鶯進行群攻行為。
韋爾伯根說:“因此,新出現的觀點是,宿主使用‘縱深防禦策略’,他們部署連續的防線,與寄生蟲相應的進攻線進行協同進化軍備競賽。”
韋爾伯根說,有趣的是,許多蘆葦鶯即使它們的巢穴位於寄生現象非常嚴重的地區也沒有群攻杜鵑——也許是因為它們是幼稚的鳥類,必須提高它們區分杜鵑和其他物種(如潛在致命的雀鷹)的能力,他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他指出,“以測試蘆葦鶯是否需要學習群攻杜鵑。”
波士頓大學的鳥類生物學家邁克爾·索倫森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所有這些行為中微妙的靈活性是如何進化而來的:[與未被寄生的鳥類相比]什麼基因變化使蘆葦鶯能夠對寄生風險的變化做出這些看似複雜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