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鳥恐龍比原先認為的更古老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一種名為Buitreraptor gonzalezorum的公雞大小的恐龍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表明獸腳亞目的一組稱為馳龍的恐龍的起源至少比之前認為的早 2000 萬年。這一發現不僅表明該群體在超大陸盤古大陸分裂成兩部分之前就開始了,而且還表明類鳥飛行可能在兩個不同的超大陸上進化了兩次。

Buitreraptor 是那些特殊的化石之一,它講述了一個關於地球歷史和進化事件時間線的更大的故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恐龍館長,也是 10 月 13 日《自然》雜誌上描述該物種的論文的主要作者彼得·馬科維奇說。馬科維奇將這個新物種的年代定為 9000 萬年前,該物種的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單詞 buitrera,意為“禿鷲棲息地”,以及 gonzalezorum,是為了紀念發現它的阿根廷考古學家法比安和豪爾赫·岡薩雷斯兄弟。包括 猶他盜龍伶盜龍 在內的相關迅捷、兩足、類鳥恐龍的年代也大約在這個時期,但它們的骨骼遺骸都發現於美國西部或中國。這些遙遠的地區曾經在 1.5 億年前作為勞亞超大陸連線在一起。

在發現 Buitreraptor 之前,似乎馳龍不存在於南方的另一個超大陸岡瓦納大陸上,岡瓦納大陸由今天的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極洲和澳大利亞組成。雖然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些模稜兩可的遺骸,暗示存在與馳龍相似的恐龍,但他們更有理由相信這些動物是在盤古大陸分裂後很久才在勞亞大陸上進化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 Buitreraptor 的出土改變了一切。馬科維奇的團隊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一個有 9000 萬年曆史的沉積地層中發現了近乎完整的骨骼,古生物學家在那裡發現了其他古代生物的遺骸,包括巨大的食肉恐龍、粗壯的食草動物、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蛇和小哺乳動物。在將其與來自勞亞大陸的馳龍和來自岡瓦納大陸的原始類鳥動物進行比較後,他們得出了一些驚人的結論。

雖然骨骼的許多特徵與其他馳龍相似,包括頭骨的形狀、脊柱的特徵、四肢、每隻腳第二個腳趾上的一個增大的爪子,但其他方面卻使其與眾不同。它的鼻子更長、更細,牙齒小而間距寬,沒有其他獸腳亞目動物的鋸齒。更重要的是,Buitreraptor 的尾巴很長,類似於在歐洲發現的原始鳥類始祖鳥,並且它與在今天的馬達加斯加發現的一種名為拉氏鳥的類鳥生物共享一些骨盆和後肢特徵。雖然專家們認為拉氏鳥是一種原始鳥類,但其有爪的第二個腳趾——更像馳龍的特徵——一直是困惑的根源。Buitreraptor 表明拉氏鳥根本不是原始鳥類,而是相關的馳龍。

這一切表明,馳龍起源於盤古大陸,然後在超級大陸分裂後,分離的種群各自進化成了表現出類鳥飛行的生物。在岡瓦納大陸上,它們演化成了拉氏鳥,而在勞亞大陸上,它們演化成了始祖鳥。迄今為止,該團隊已經收集了屬於四隻 Buitreraptor 個體的骨骼,並希望找到更多遺骸來拼湊出鳥類和飛行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