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科學 |
鳥類的起源仍然是恐龍研究者之間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關於羽毛的新發現可能會再次引起轟動。直到20世紀70年代,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鳥類是爬行動物的後代。然而,從那時起,觀點逐漸轉變。今天,大多數人認為大約在1.5億到1.8億年前,鳥類從獸腳亞目恐龍進化而來,獸腳亞目恐龍包括著名的霸王龍等。兩種理論的支持者都將他們的論點建立在鳥類與爬行動物或恐龍的骨骼結構相似性之上。
現在,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的兩名研究人員在一項關於鳳寧中華龍鳥的研究中描述了另一個有趣的身體特徵,鳳寧中華龍鳥是最早被發現的鳥類之一。這種椋鳥大小的動物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是反鳥亞綱鳥類的一員。張福成和周忠和在12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中華龍鳥的翅膀骨骼和肌肉結構與現代鳥類非常相似。與此同時,這些動物的翅膀上仍然有一個爪子(相當於人類的拇指),但在現代鳥類中已經消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退化的爪子使中華龍鳥比早期生物如始祖鳥更接近現代鳥類,但它的羽毛顯然更原始。根據張福成和周忠和的說法,這些羽毛具有許多鱗片狀的特徵,這使他們相信羽毛是從鱗片進化而來的。據推測,它們的進化分階段進行:最初,鱗片變得細長並形成中央軸。然後,這個軸的兩側長出倒鉤,倒鉤變得越來越細,直到它們變成羽毛。中華龍鳥自身的絨毛似乎就處於這種進化過程的中間位置。
爬行動物起源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這些發現表明鳥類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而恐龍起源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羽毛的出現是無關的。無論如何,至少中華龍鳥的命運是眾所周知的:反鳥亞綱鳥類在65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中滅絕了。它們的滅絕為今鳥亞綱(現代鳥類的祖先)提供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