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綠色革命開始以來,人類一直享受著罕見的食物盈餘時期。這些趨勢維持了經濟發展,並顯著減少了全球飢餓和貧困。然而,鑑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強勁增長以及適宜耕地的減少,現在可能出現急劇逆轉。
收入增加的人們消耗更多的肉類和畜產品,這反過來又需要每單位產出的食物消耗更多的穀物。生物燃料生產的快速擴張只會使食物和燃料之間的競爭更加複雜。
此外,水稻和小麥的產量正逼近當前品種允許的遺傳上限,產量的增長速度不足以滿足世界65億人口對牲畜飼料、食物和生物燃料的需求。如果不進行重大改進,為了養活2050年將存活的90億人,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環境退化將不可避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關於氣候變化是否會進一步降低世界自我供養能力,目前爭論激烈。評估長期影響對於制定確保糧食安全的有效政策至關重要。不幸的是,答案各不相同。這種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溫室和小塊土地上進行的產量研究(目前的實驗方法)無法預測商業規模田地的表現;條件與生產規模的農業根本無法比擬。在沒有現實生長條件下的直接測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求助於計算機模型或歷史資料評估——但它們也顯示出不同的結果。
迫切需要更好地量化預計的氣候變化對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然而,對真實世界實驗的資助一直在銳減。氣候變化和作物生產模型之間的聯絡相對粗糙。
政策制定者依賴於這項工作,但模型的質量取決於其背後的科學。模型的預測必須透過真實世界的測量來驗證,以瞭解氣候如何在實際農業生態系統中、隨著時間和跨區域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如果沒有嚴格的驗證,模型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小錯誤會擴大成大錯誤。
土壤碳固存就是一個例子。模型預測,在所謂的免耕耕作方式下,土壤將保持更多的碳,在這種耕作方式中,收穫後剩餘的植物秸稈和根系會被留下分解。然而,最近基於土壤直接測量的研究並未證實任何淨改進。
我們不能等待完美的模擬;政策決策必須在知識不完善的情況下做出。當然,危險在於,基於錯誤模型制定的糟糕政策可能會浪費數十億美元。我們必須在真實世界的研究上投入更多資金,以改進模型,以便我們能夠預測氣候變化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決定世界是否能夠容忍更多用於生物燃料的作物。
注意:本文最初以“生物燃料還是食物?”為標題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