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哺乳動物的進化歸功於更多氧氣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項新近彙編的地球大氣氧氣全面記錄顯示,5千萬年前曾出現一個氧氣高峰。氧氣的大量增加,發生在恐龍衰落之後不久,可能不僅促進了巨型胎盤哺乳動物(如10英尺高的樹懶)的演化,也促進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大腦發達生物的演化。

這些資料來自可追溯到2.05億年前的深海沉積岩芯,其中包含富含無機碳的礦物質以及單細胞海洋浮游植物的有機遺骸。這些生物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並在這一過程中,透過改變沉積物中兩種穩定碳同位素——碳13和碳12——的比率,留下了化學特徵。

透過比較無機顆粒中碳13的含量與有機物中碳13的缺失,科學家可以估算出當時大氣中氧氣的含量。羅格斯大學新澤西州立大學的保羅·法爾科夫斯基和他的團隊分析了這些證據,以及一個德國團隊早期發表的相關資料,並得出結論,在過去的2.05億年中,氧氣水平基本上翻了一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這個時期的開始,大氣中氧氣的體積僅佔10%。而大約在1.9億年前出現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重量約為2克。相比之下,大約在5千萬年前,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了23%——比今天高2%。法爾科夫斯基說:“正是在這個時候,當我們觀察化石記錄時,我們看到了新型胎盤哺乳動物大量湧現。”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需要大量的氧氣才能移動和代謝食物。哺乳動物的大腦也消耗約佔總卡路里消耗的三分之一。哺乳動物母親在血液到達胎盤之前,會消耗掉血液中約60%的氧氣。空氣中更多的氧氣將有助於改善子宮內的條件。

自從哺乳動物的鼎盛時期以來,氧氣水平已降至約21%,這種下降可能是由於大約1千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的大火災造成的,這些火災摧毀了大片產生氧氣的植被。一篇詳細介紹這些發現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