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即使在進行水力壓裂(或壓裂)之前,少數天然氣井也會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甲烷。
這篇論文於昨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是飛機飛越馬塞勒斯頁岩部分地區進行甲烷測量的結果。
研究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西南部的一個天然氣井區域檢測到“顯著的區域甲烷通量”,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在100年期間的溫室效應潛力約為二氧化碳的30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普渡大學大氣化學教授、該研究的作者之一 Paul Shepson 說:“基本上我們觀察到的是特定區域的甲烷濃度非常高。”
在該地區上空進行飛機飛行的兩天裡,研究團隊在大氣中檢測到高濃度的甲烷。
追蹤甲烷回到源頭
在飛行過程中,研究人員沿著這些甲烷羽流追蹤到各個井場,並在井場周圍盤旋,以驗證這些是甲烷來源。
之後,研究團隊成員致力於瞭解這些特定井場正在發生什麼過程。 令他們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瞭解到這些井尚未進行壓裂,也沒有生產天然氣。
該論文報告稱:“考慮到所有這些氣井仍在鑽探,尚未進行水力壓裂,也尚未投入生產,因此這些氣井的甲烷排放量……出奇地高。”
通常,在鑽井過程中,估計每口井每秒的甲烷排放量在 0.04 至 0.3 克之間。
研究人員測得的排放率為每秒 34 克甲烷,比這些估計值高出 100 到 1,000 倍。
然而,這些高排放量僅在 1% 的被調查井中發現。
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這樣一種觀點,即一小部分井、鑽井過程和裝置可能對天然氣鑽探排放的大部分負有責任。
少數洩漏井的“肥尾”效應
這通常被稱為“肥尾”或“超級排放源”問題,即只有一小部分井或裝置負責天然氣系統的大部分洩漏(ClimateWire,2 月 14 日)。
環境捍衛基金組織(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的首席科學家 Steven Hamburg 表示,其他研究報告也提供了關於超級排放源這一觀點的更多證據,該組織正在牽頭進行一系列關於天然氣供應鏈洩漏的研究。
Hamburg 說:“我認為我們迄今為止看到的一切——但我們仍有許多研究要釋出——表明肥尾效應是真實存在的。”
Shepson 和他的合著者認為,這些井排放量高的原因是,要麼是鑽井工遇到了他們發現的淺層煤層中的甲烷,甲烷釋放到了地表,要麼是這些井是使用一種稱為欠平衡鑽井的方法鑽探的,這種方法允許流體和氣體在鑽井過程中上升到地表。
3 月下旬,奧巴馬政府釋出指導意見,指示美國環保署(EPA)解決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甲烷排放問題,此前多項測量空氣排放量的研究(稱為“自上而下”的測量)表明,該機構對該行業的排放量估計過低(ClimateWire,3 月 31 日)。
該機構預計最早將於本週釋出白皮書,向獨立專家徵求有關該主題的資訊。預計在秋季,該機構將決定是否制定關於石油和天然氣甲烷源的額外法規。
平衡此類自上而下研究的結果與美國環保署(EPA)進行的“自下而上”清單(其中元件和過程被估計以一定速率洩漏,然後基本上加起來)是一項長期存在的挑戰。
環境捍衛基金組織(EDF)的 Hamburg 表示,他所在組織贊助的一項研究目前正在關注這個問題,並且正在同一地點進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排放量估算,並試圖協調它們。
他說,最終,確定排放量需要兩種型別的研究。
Hamburg 說:“這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兩者兼有’。”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