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面臨大地震

今年四月襲擊智利的8.2級地震比研究人員預期的主要地震要小

研究人員表示,今年四月震撼智利的強烈地震以一種方式破裂了地殼,這表明未來該地區可能仍會發生大地震。

4月1日,一場8.2級地震襲擊了智利北部伊基克西北約 94 公里(58 英里)處,該地是主要的港口城市和智利銅礦產業的中心。地震造成 6 人死亡,至少 13,000 所房屋受損或被毀,導致電力故障並引發了高達近 2.1 米(7 英尺)的海嘯波。初步估計表明,地震造成的總經濟損失接近 1 億美元。

這次強烈地震起源於一個地震熱點,該地區曾發生過一些世界上已知的最強烈地震。該區域是一個俯衝帶,一個構造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下——具體來說,海洋納斯卡板塊以每年約 7 釐米(2.75 英寸)的平均速度俯衝到南美板塊的太平洋海岸之下。在俯衝帶爆發的大地震,是地球上構造活動最活躍的地方,被稱為逆衝斷層地震。[圖集:本世紀的破壞性地震]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又一場大地震即將到來?
上次在這個構造板塊邊界區域發生大地震是在 1877 年,當時發生了更大的約 8.8 級地震,斷層破裂了近 500 公里(310 英里)。過去對地表變形量的研究表明,該斷層的大部分目前處於完全鎖定的位置,正在積聚壓力。這種高度緊張的板塊邊界部分被稱為地震空區——斷層的一部分,該部分早就應該發生一次或多次強烈地震。

“我們早就知道該地區可能發生大地震,”科羅拉多州戈爾登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震學家、研究2014 年智利地震的兩項研究之一的第一作者加文·海耶斯說,該研究發表在 8 月 14 日的《自然》雜誌上。

然而,2014 年的地震小於研究人員預期的主要地震。“我認為大多數人預計,當大地震來臨時,它會比現在更大;它可能會重複我們在 1877 年看到的情況,因此會是 8.5 級或更大,”海耶斯告訴《生命科學》。

在對地震的地震資料以及地表變形量進行建模後,海耶斯和他的同事發現 2014 年的地震並沒有破壞整個地震空區。

“這個俯衝帶仍然存在大量的儲存應變,這意味著危險仍然存在,”海耶斯說。

地震預報
在 8 月 14 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中,德國波茨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作者伯恩德·舒爾和他的同事發現,2014 年的地震破壞了地震空區中心一段 150 公里(93 英里)長的區域。然而,只有三分之一的地震空區被破壞——地震空區在這一破裂部分以北和以南的兩個大段仍然存在,並構成重大危險。

海耶斯和他的同事指出,在發生大地震的前三週,該地區發生了 80 多次 4.0 級至 6.7 級之間的地震。這些即將發生大地震的警告訊號以小震的形式出現,小震是緩慢解開過程的一部分。舒爾和他的同事認為,從 2013 年開始的小地震削弱了板塊邊界,幫助啟動了今年的事件。

儘管兩個研究小組都認為未來智利北部會發生大地震,“困難的是我們無法知道它何時會發生,即使我們知道這個俯衝帶的部分地區已經近 150 年沒有破裂,並且因 2014 年的事件進一步“載入”了,”海耶斯說。

這次不可避免的逆衝斷層地震最有可能發生的地方“似乎是 2014 年地震以南的區域,但其他區域仍然很危險,例如 2014 年序列以北的區域,”海耶斯說。“不幸的是,地震預測仍然難以捉摸,我們無法給出未來事件的準確日期或規模。”

關注《生命科學》@livescience, Facebook & Google+。原始文章來自 《生命科學》

版權所有 2013 年 《生命科學》,一家 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本材料不得出版、廣播、重寫或再分發。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