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相使用常見麻醉劑執行死刑威脅美國患者

死刑的政治影響了藥物製造決策,並迫使醫生擔心諸如異丙酚等麻醉劑的來源

艾倫·尼克拉松得到了暫緩執行。 這位被判有罪的殺人犯原定於10月23日在密蘇里州被注射死刑處決,但在10月11日,州長傑伊·尼克松暫停了他的執行,但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罪行存在疑問。尼克拉松將會多活一段時間,因為他執行死刑中使用的一種藥物——一種名為異丙酚的常用麻醉劑——正處於一場國際爭議的中心,這場爭議威脅到數百萬美國患者,並影響著美國各州處決囚犯的方式。

通常用於注射死刑(最常見的執行方式)的麻醉藥物短缺迫使各州尋找替代鎮靜劑。異丙酚在美國每年用於多達5000萬次的外科手術,但從未用於執行死刑。如果死刑按計劃進行,美國醫院可能會失去獲得該藥物的機會,因為美國 90% 的供應是由一家德國公司製造和出口的,該公司受歐盟 (EU) 法規的約束,該法規限制出口可能用於死刑或酷刑的藥物和器械。由於擔心異丙酚對美國的銷售禁令,2012 年,該藥物的製造商,位於巴特洪堡的費森尤斯卡比公司,命令其美國經銷商不要向監獄提供該藥物。

這並不是歐盟反死刑立場首次影響美國麻醉劑供應。自 2011 年以來,一種名為硫噴妥鈉的常用鎮靜劑在美國已經無法獲得。製造商,美國公司 Hospira,在其位於義大利的工廠放棄了生產該藥物的計劃,因為該國監管機構要求硫噴妥鈉絕不能用於執行死刑。由於製造問題,這種難以且成本高昂的藥物已經供不應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美國麻醉醫師學會前主席傑裡·科恩說:“美國和歐洲在死刑政治方面發生了衝突,迫使我們四處奔波,尋找合適的麻醉方法。”

“歐盟是認真的,” 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麻醉學系主任大衛·盧巴斯基說。“他們已經用硫噴妥鈉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我們用異丙酚走這條路,許多需要麻醉的好人將會受到傷害。”

科恩說,從麻醉劑庫中失去硫噴妥鈉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麻煩,因為異丙酚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但是,如果異丙酚在密蘇里州或任何其他州用於執行死刑,它也可能會消失,使醫院陷入嚴重困境。科恩說:“異丙酚有很多用途,沒有替代品。” 它是給插著呼吸管的人鎮靜的首選方法,因為它起效快,不會引起嘔吐。聯邦法規使得異丙酚在美國難以製造。

35 個有死刑犯的美國州已經在努力尋找有效的藥物進行注射死刑,去年這種方式被用於 43 次死刑。該程式以前依賴於三個注射過程:硫噴妥鈉鎮靜囚犯,肌肉鬆弛劑泮庫溴銨誘導麻痺,以及氯化鉀停止心臟。隨著硫噴妥鈉的供應在 2009 年和 2010 年開始減少,許多州開始囤積戊巴比妥,另一種鎮靜劑。但在 2011 年,哥本哈根的製藥公司 Lundbeck 是戊巴比妥在美國的唯一供應商,由於丹麥和歐盟人權法,禁止將其用於執行死刑。德克薩斯州的戊巴比妥供應在 9 月到期,但該州從不受監管的混合藥房獲得了更多,這些藥房專門定製藥物。盧巴斯基說,戊巴比妥作為外科麻醉劑並非“特別”有用,因此其短缺對患者護理影響不大。

10 月 15 日,在戊巴比妥用完後,佛羅里達州使用咪達唑侖作為鎮靜劑處決了威廉·哈普。但是,咪達唑侖與地西泮(安定)相似,從未用於執行死刑,而且據媒體報道,哈普在注射後幾分鐘仍然眨眼和移動頭部。

盧巴斯基說,沒有人知道咪達唑侖是否適合用於注射死刑。“我們已經把這件事變成了一場在囚犯身上做實驗的鬧劇,”他說。“州政府在不考慮療效的情況下扮演醫生。它隨意地更改方案。”他說,這種藥物不是一種好的麻醉劑,它可能無法保護囚犯免受最後一次注射的痛苦。

雖然咪達唑侖現在已經進入死刑領域,但外科用品不太可能受到影響。公司發言人丹·羅森伯格說,Hospira 是生產咪達唑侖的眾多公司之一,並且沒有停止生產的計劃。羅森伯格不願透露 Hospira 在哪裡生產咪達唑侖,但他表示,歐洲的法規“不是問題”。

與此同時,密蘇里州暫停了另一項原定於 11 月 20 日的處決,同時試圖尋找異丙酚的替代品。盧巴斯基指出,雖然單次大劑量的異丙酚可以作為一種執行死刑的方法,但它在美國監獄中的使用將存在問題,因為它可能難以管理,而且醫生通常不願意參與這個過程(請參閱《自然》441, 8–9; 2006)。他說:“制定一個可以由受過高中教育的獄警執行的萬無一失的方案完全是另一回事。”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本文於2013年10月22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