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創紀錄的化石燃料燃燒導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解決氣候危機的時間正在耗盡,災難正在逼近。你可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標題,如果你和我們一樣,你可能已經有過末日般的時刻,對未來感到絕望。但是你能否將末日引發的絕望轉化為有意義的改變?我們最近的全球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些資訊必須明智地使用。
2019年,大衛·華萊士-韋爾斯發表了氣候末日論的典型寫照。在他的著作《不可居住的地球:升溫後的生活》中,他描繪了一幅可怕的景象,描繪瞭如果我們不解決氣候變化,等待著我們的苦難。就像那些末日般的標題一樣,它讓許多人感到因無助、恐懼和不信任而癱瘓。
並非所有人都喜歡末日論調。像邁克爾·曼這樣的氣候科學家已經警告反對氣候“末日論”,這種資訊可能會使公眾感到沮喪和士氣低落,認為無助只會導致進一步的氣候不作為。漢娜·裡奇的新書標題明確指出,這不是世界末日:我們如何成為建設可持續地球的第一代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有一些證據表明,末日論調可以激發氣候行動,只要它在正確的時間落入正確的耳朵。例如,研究發現,氣候痛苦、氣候憤怒和氣候焦慮在某些情況下都與氣候行動的增加有關。
為了幫助弄清楚氣候末日論的確切影響,我們最近完成了一項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關於氣候變化行為的實驗之一。我們與由255位其他行為科學家和氣候變化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一起,測試了旨在提高氣候意識和行動的11條最重要的心理資訊的效果。這使我們能夠將末日論調與其他頂級氣候變化資訊(由我們的專家團隊選擇)的影響進行比較。
我們招募了來自63個國家的59,440多名參與者的大型且多樣化的樣本,並測試了各種干預措施,從強調科學共識(例如,指出“99%的專家氣候科學家”在氣候變化事實上達成一致),或他人的廣泛關注(例如,每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都對此感到擔憂),到強調氣候變化在一個地區造成的後果(例如,野火和洪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或氣候變化對後代的影響(例如,要求參與者想象寫一封關於他們關於氣候變化行動的信,這封信將在幾十年後被閱讀)。
我們的論文最近發表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我們的發現揭示,末日論調對於刺激氣候變化資訊共享非常有效,例如在網際網路或社交媒體上釋出,負面情緒盛行。鑑於這些發現,華萊士-韋爾斯在他的著作中使用這種資訊傳遞風格是正確的。
但曼恩和裡奇也正確地假設,末日論調會使公眾士氣低落,導致不作為。我們發現,這種策略對政策支援或氣候信念沒有影響;對於這些結果,給未來一代成員寫一封信,解釋一個人今天的氣候行動,或者思考氣候變化在一個地區造成的後果,是最有效的干預措施。當涉及到更費力的行為時,末日論調甚至適得其反。聽到這些資訊實際上減少了人們的親環境行為,我們將其衡量為植樹所付出的努力。當面對氣候危機的巨大風險時,個人層面的行動可能顯得徒勞。
因此,末日論調可以同時產生兩種效果:引發無助感,阻礙個人層面的行動;但也激勵人們傳播資訊。
當關鍵時刻來臨時,許多其他資訊也失敗或適得其反。這突顯了實際動員真正的、費力的氣候變化行動是多麼困難。這就是為什麼集體行動——而不是關注個人行動——可能是引發真正進步的必要條件。
我們還發現,不同的人對各種氣候資訊反應不同,並且這因國家而異。為了設計最有效的資訊,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據正確的受眾量身定製資訊。為了檢視我們的干預措施在居住國、收入水平、年齡、意識形態傾向、社會經濟地位、性別以及目標氣候行動型別等維度上的影響,我們建立了一個開放訪問且使用者友好的Web應用程式。
令我們失望的是,我們沒有找到激發氣候行動的靈丹妙藥。但我們的研究發現了幾種推動氣候變化信念和行動的資訊。這表明,瞭解不同的資訊如何起作用,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起作用,對於改變信念、傳播資訊和動員行動至關重要。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