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賭注

賭博可能提供一種在不干擾意識的情況下測試意識覺醒的方法

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 都發生在意識的蒼白之外:無論是調整我們的身體姿勢還是決定與某人結婚,我們常常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或如何做我們所做的事情。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大部分精神生活是無意識的觀點很難嚴格地確立。雖然回答“你(有意識地)看到燈亮了嗎?”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但超過 100 年的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關鍵問題是如何定義意識,使其可以在不干擾個體大腦內部狀態的情況下進行測量,同時仍然捕捉其主觀特徵。

一種常見的意識實驗評估——或對感覺、知覺或思想的覺察——是基於“信心”。例如,受試者必須判斷計算機螢幕上的點雲是向左移動還是向右移動。然後,他透過分配一個數字來報告他的信心——例如,1 表示純粹的猜測,2 表示有些猶豫,3 表示完全確定。此過程假設,當受試者對點的運動方向幾乎沒有意識時,他的信心會很低,而如果他清楚地“看到”了運動,他的信心就會很高。

金錢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多倫多大學的納文德拉·珀紹德以及牛津大學的彼得·麥克勞德和艾倫·考伊的一份報告介紹了一種更客觀的意識衡量標準:它利用了人們賺錢的慾望。這種方法改編自經濟學,在經濟學中,它被用來探測受試者對事件可能結果的信念。知道自己掌握資訊的人願意為此下注。也就是說,他們願意用金錢來證明自己的話。想想投資共同基金。您越確定高科技在明年會表現良好,您就越會將資金分配給科技行業的基金。

珀紹德及其同事使用這種投注方式來揭示意識的有無。在他們的實驗中,受試者不直接陳述他們對自己意識的信心。相反,他們首先就他們是否感知到某些東西做出決定,然後必須就他們對這個決定的信心程度下小額或大額賭注。如果這個人的決定被證明是正確的,她就贏得這筆錢;否則,她就會輸掉這筆錢。最佳策略是在她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猜測時下大賭注。實驗者將這種投注技術應用於非意識處理的三個例子。

第一個實驗涉及患者 G.Y.,他因車禍導致大腦中參與視覺處理的區域受損而患有“盲視”。這種情況使他具備了非意識地定位光線或報告計算機螢幕上的彩色條移動方向的能力,儘管他否認對該條有任何視覺體驗;他堅持認為他只是在猜測。G.Y. 可以在所有試驗的 70% 中正確指示出微弱的小光柵的存在或不存在,遠高於偶然機率(50%)。然而,當投注時,他未能將這種卓越的表現轉化為金錢;在他的正確選擇中,他僅對大約一半(48%)下大賭注。當 G.Y. 有意識地意識到刺激時,他會下大賭注——就像你我一樣。

因此,他的投注似乎反映了他對刺激的有意識覺醒(即,他相信自己看到了它),而不是他對刺激的實際(無意識)檢測,這表明投注可能提供了一種衡量覺醒的方法。

第二個實驗涉及人工語法任務,參與者在其中學習少量短字母字串。然後他們被告知這些字串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則(例如,每個“x”後面都跟著一個“a”)。但他們沒有被告知規則是什麼。當顯示一個新字串時,受試者通常可以正確判斷新字串是否遵循未知規則。然而,他們很少能清楚地說明為什麼他們認為一個字串遵循或不遵循該規則。正確分類的總體比率(81%)遠高於偶然機率。然而,受試者並沒有將表現轉化為金錢。大賭注在 45% 的時間裡跟隨正確的選擇,在 32% 的時間裡跟隨錯誤的選擇。簡而言之,研究參與者通常對字串是否遵循規則是正確的,但他們缺乏足夠的信心為此下注。

勝算在握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稱為愛荷華賭博任務,受試者從四副牌中的一副牌中抽取最上面的牌。每張牌都會使這個人贏或輸一定數量的錢。參與者不知道的是,四副牌中的兩副牌具有淨正收益,兩副牌具有負收益。他們必須在選定的牌揭示之前對其下小額或大額賭注,並相應地輸贏。在測試中,受試者一張一張地翻開數十張牌,每次都找出他們是贏還是輸。他們幾乎總是弄清楚哪些牌組是贏家,並開始主要從這些牌組中抽取牌——但他們通常會在這些牌組上翻開至少 30 張牌,然後才獲得大膽下注結果的信心。也就是說,受試者只有在他們的自身行為應該已經揭示他們知道哪些牌組是贏家之後很久才開始賺錢。

為了探索這種猶豫,珀紹德及其同事使用了該實驗的一種變體,他們在其中每十次試驗詢問受試者關於他們對遊戲和牌組的一切瞭解。當受試者因此檢查他們對遊戲的瞭解時,正面牌組選擇和有利投注的開始之間的差距消失了,這表明內省行為改變了受試者的意識。檢查他們的知識讓他們更清楚地瞭解自己所知道的東西。這一發現表明,如果受試者學會信任他們的直覺——並對他們尚未意識到的知識下注——他們可以做得更好,這證明了西方哲學的主題“認識你自己”的效用。

珀紹德、麥克勞德和考伊使用的投注技術依賴於人們獲取利潤的本能。與強迫受試者意識到自己的意識——並在過程中擾亂人們希望測量的現象相比——投注提供了一種更微妙的方式來評估意識。這是一種令人興奮且具有啟發性的研究意識和覺醒的新方法。從這些小步驟中,我們才能在回答意識如何從經驗中產生的古老問題上取得進展。

(延伸閱讀)

  • 《意識的探索:神經生物學方法》。克里斯托夫·科赫。羅伯茨父子公司,2004 年。

  • 《決策後投注客觀衡量意識》。納文德拉·珀紹德、彼得·麥克勞德和艾倫·考伊,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第 10 卷,第 257–261 頁;2007 年 1 月。

克里斯托夫·科赫 是艾倫研究所和 Tiny Blue Dot 基金會的神經科學家,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前任總裁,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的前任教授。他的最新著作是《那時我自己就是世界》。科赫定期為包括《大眾科學》在內的各種媒體撰稿。他住在太平洋西北地區。

更多作者:克里斯托夫·科赫
SA Mind Vol 18 Issue 3本文最初以“意識的賭注”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18 卷第 3 期(),第 1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607-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