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和多種文化中,道德行為都受到黃金法則的指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以同情心和同情心行事時,我們借鑑了這一珍視的原則。但這條規則並不完美。人們的價值觀、生活經歷和對可接受事物的看法差異很大。您在特定情況下想要的東西可能根本不是另一個人想要的。
在醫學領域,為他人做出或影響選擇的風險可能特別高。這些選擇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他們的生存機會。隨著醫療保健變得不那麼家長式作風,而更加個性化,現在似乎是用新的道德準則取代舊準則的時候了。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哈維·馬克斯·喬奇諾夫提出了“白金法則”:以他們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
喬奇諾夫是一位姑息治療專家,他在去年發表於《JAMA Neurology》的文章《看見艾倫與白金法則》中,雄辯地描述了這一原則。他以一個關於他的已故妹妹艾倫的健康危機的故事開始,艾倫因腦癱而嚴重殘疾。管理她病例的重症監護醫生,在看到她扭曲的身體和呼吸窘迫後,正在權衡是否插入呼吸管,這時他問了喬奇諾夫一個奇怪的問題:艾倫看雜誌嗎?喬奇諾夫寫道,“其潛臺詞令人不寒而慄”,因為“這不是試圖瞭解艾倫……而是一種隱晦的方式來決定她的生命是否值得拯救。” 她的哥哥知道,艾倫廣泛閱讀,並享受著許多簡單的生活樂趣,但她作為一位坐輪椅的虛弱之人,與醫生認為他在她的處境中想要的東西之間的鴻溝太大了,以至於黃金法則無法彌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喬奇諾夫向我解釋說:“當另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另一個人的感性和觀點與您自己的觀點大相徑庭時,那時將您自己用作衡量他人可能需要或想要什麼的全知晴雨表就開始崩潰了。”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的個人偏見可能會影響我們感知和回應患者的方式。”
這些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不同之處可能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能力或殘疾。他們的價值觀也可能受到種族、文化和經驗的影響。多倫多都會大學殘疾研究榮譽退休教授、殘疾倡導者和作家凱瑟琳·弗雷澤觀察到,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醫生不應將他們的價值觀和推定強加於患者,“彷彿患者是一張白紙或醫生的克隆人”。她補充說,醫療從業人員“受過良好教育,備受尊敬,收入豐厚。這三件事改變了您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確實存在偏見。”
白金法則並非完全是新的。但醫學倫理學家、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約瑟夫·芬斯說,在醫學領域,它以簡潔的表述彙集了當前關於患者自主權、公平和多樣性的思想,這種表述“非常出色”,非常適合向醫護人員傳授。事實上,在《JAMA Neurology》和《姑息醫學雜誌》上撰寫關於這一想法的文章幾周後,喬奇諾夫開始在一次醫學倫理會議上聽到它的應用,不久之後,在其他期刊文章中也聽到了。
努力理解患者的個人需求和願望並不意味著迎合他們的所有需求和願望。喬奇諾夫說,醫學不能成為“外賣服務”。“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在所有時間獲得所有東西。這就是生活在醫療資源有限的醫療保健系統中的現實。” 這些有限的資源之一是時間,不可否認的是,瞭解患者作為個體——而不是作為疾病的通用宿主——意味著投入更多的時間或精力。儘管如此,芬斯認為,這種投入通常具有成本效益:“如果我們知道患者想要什麼,我們將減少花費在給他們他們不想要的東西上的時間。”
臨床醫生也能從中受益。喬奇諾夫說:“當醫生在情感上與患者建立聯絡時,他們會做得更好。” “我們有資料表明,工作滿意度會提高,職業倦怠會減少。”
在患者無法為自己說話且親人無法確定他們的意願的情況下,臨床醫生可能會發現很難應用白金法則。但是,正如弗雷澤所見,這種努力是有價值的:“至少,您嘗試解決它的努力將確保您對自己的選擇智慧保持足夠的謙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