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調查發現,在治療的最初幾個月,兒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抑鬱藥的益處超過風險。 此發現是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命令製藥公司在抗抑鬱藥上貼上黑色警告標籤(最強烈的警告)以警示這些藥物可能增加兒童自殺行為風險三年後得出的。
FDA 命令加強警告,以回應其兩個諮詢委員會就百憂解和左洛復等藥物的潛在風險舉行的聽證會。
新的發現並不否認抗抑鬱藥可能會增加年輕人產生自殺念頭的風險。 但研究人員發現,對於每個經歷過這種想法的兒童或青少年,有多達數十人因藥物而得到幫助。 一些專家認為,警告兒童不要服用抗抑鬱藥可能適得其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想研究益處和風險,”哥倫布兒童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 Jeffrey Bridge 說,他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今天線上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FDA 應該繼續監測這些藥物的安全性,[但] 在某些時候,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或重新考慮黑色框警告。”
Bridge 及其同事回顧了 27 項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臨床試驗的資料,這些試驗涉及 19 歲以下因抑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 (OCD) 而服用抗抑鬱藥的患者。 所有研究均為隨機研究,比較了安慰劑與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百憂解、帕羅西汀和左洛復以及其他藥物在內的幾種藥物在治療的頭四個月或更短時間內的效果。
該團隊沒有發現報告的自殺事件,但服用藥物的人中有 3% 報告了自殺行為,而服用安慰劑的人中有 2%。 FDA 研究人員發現的比率分別為 4% 和 2%。
Bridge 說,抗抑鬱藥在焦慮症方面的風險收益比最佳。 分析發現,醫生需要給大約四個孩子服用抗抑鬱藥才能成功治療一例焦慮症,而觸發一例自殺行為則需要 143 例。 強迫症的比率與之相似,而抑鬱症的比率較低(十分之一成功治療,而 112 人中有一人報告自殺行為)。
研究人員彙編來自多項研究的資訊,希望得出比任何一項試驗本身所能達到的更準確的結論,但如果彙總的研究使用了可比較的程式和結果測量方法,則此類薈萃分析效果最佳。
哥倫比亞大學的精神病學家 John Mann 說,結果支援了抗抑鬱藥對年輕人有效的觀點,他補充說,黑色框警告可能會透過降低兒童服用藥物的可能性來傷害他們。 最近一份疾病控制中心報告發現,2004 年青少年自殺率十年來首次上升,Mann 說這與抗抑鬱藥處方減少有關。
“尚不清楚使用抗抑鬱藥是否存在重大風險,”他說。“很明顯,不使用抗抑鬱藥存在重大風險。”
Bridge 指出,自殺行為在抑鬱症中最為明顯,抑鬱症佔研究中所有此類行為的 85%。 “抑鬱症本身就存在自殺念頭和行為的風險,”他說,“也許黑色框警告的語言可以更多地考慮到這一點。”
該機構精神病學產品部門主管 Thomas Laughren 在一份書面宣告中表示,FDA 更希望看到療效在單項試驗中得到證明,而不是薈萃分析。“話雖如此,”他補充道,“我們並不驚訝於抗抑鬱藥作為一個群體在這種分析中傾向於有效,但這效果相當有限。”
Laughren 表示,結果“與 FDA 在標籤上的建議完全一致,該建議表明臨床醫生應‘平衡這種風險與臨床需求’。”
研究人員尚未廣泛研究抗抑鬱藥和其他精神科藥物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Bridge 強調,為新研究審查的試驗持續時間不超過幾個月。 在得出任何確鑿結論之前,他補充說,“我只想更多地瞭解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