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際迷航5:最終的邊疆》中,詹姆斯·T·柯克艦長遇到了一位神祇,這位神祇引誘他來到自己的星球,目的是奪走企業號。“上帝需要星艦做什麼?”這位持懷疑態度的指揮官問道。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當我遇到柯克本人——也就是威廉·夏特納時,我與他談論了這部電影。他執導的這部電影最初的情節是讓船員“尋找上帝”。製片廠老闆擔心一些宗教信徒可能會因為全能的上帝可以透過宇宙飛船被發現而感到冒犯,因此堅持認為這位神祇應該是一個冒充上帝以謀取私利的惡意外星人。
一艘星艦——或任何旨在探測自然力和物體的技術——如何發現一個超自然的上帝,根據定義,上帝將超出任何此類感測器的探測範圍?任何可探測到的實體都必須是一個自然存在,無論多麼先進,正如我在本專欄中論證的那樣[參見“舍默定律”;2002年1月],“任何足夠先進的外星智慧[ETI]都與上帝沒有區別。”因此,夏特納尋找上帝的情節主題最終只能找到一個足夠先進以至於看起來像上帝的ETI。
也許這就是探索的衝動所在。科學史學家史蒂文·J·迪克在他的1982年著作《世界的多元性》(劍橋大學出版社)中提出,當艾薩克·牛頓的機械宇宙取代中世紀的精神世界時,它留下了一個毫無生氣的空虛,而現代對ETI的探索填補了這個空虛。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在他的1995年著作《我們是孤獨的嗎?》(基礎圖書出版社)中想知道:“我更關心的是,現代對外星人的探索在根本上在多大程度上是古代宗教探索的一部分。”歷史學家喬治·巴薩拉在他的2006年著作《宇宙中的文明生活》(牛津大學出版社)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天體生物優越性的想法既不新鮮也不科學。這是宗教思想中一種廣泛而古老的信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有實驗證據支援這一假設,這在2017年發表在《動機與情感》雜誌上題為“我們並不孤單”的文章中有所報道,其中北達科他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克萊·勞特利奇和他的同事發現宗教信仰與ETI信仰之間存在反向關係。也就是說,那些報告宗教信仰程度較低但對生活意義有較高渴望的人,表現出對ETI的更大程度的信仰。在該團隊的第一個研究中,閱讀了一篇“論證人類生命最終毫無意義且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文章的受試者,比那些閱讀了關於“計算機的侷限性”的文章的受試者,在統計學上更有可能相信ETI。
在第二個研究中,自認為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的受試者,在統計學上比那些報告有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的受試者更有可能報告相信ETI。在研究3和4中,受試者完成了宗教信仰量表、生活意義量表、幸福感量表、ETI信仰量表以及宗教/超自然信仰量表。“生活意義的存在感較低和對生活意義的更高追求與對ETI的更大程度的信仰相關,”研究人員報告說,但ETI信仰與超自然信仰或幸福感信仰沒有相關性。
從這些研究中,作者得出結論:“ETI信仰服務於一種存在主義功能:促進對生活意義的感知。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認為對ETI的信仰服務於類似於宗教的功能,而無需依賴某些人有意識地拒絕的傳統宗教教義。”他們所指的“超自然”是:“接受ETI信仰並不要求人們相信與對世界的科學理解不相容的超自然力量或代理人。”如果您不相信上帝,但又在我們的世界之外尋求更深層次的意義,那麼我們並非宇宙中唯一的想法“可能會讓人們感覺自己是更大、更有意義的宇宙戲劇的一部分”,他們觀察到。
鑑於對外星人的證據並不比對上帝的證據更多,因此,相信其中任何一個的人都必須進行信仰的飛躍,否則就暫停判斷,直到出現相反的證據。我可以想象ETI的證據可能是什麼,但上帝的證據則不然,除非這位神祇是一個足夠先進的ETI,以至於看起來像神聖的。也許柯克艦長在《星際迷航5》結尾對飛船醫生的最終反思中說得對:“也許他不在那裡,老骨頭。也許他就在這裡[在]人類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