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佈計劃建設一個腦科學中心,其規模將與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神經科學機構相媲美。它還將作為中國期待已久的腦計劃——中國版備受矚目的腦科學倡議——的核心設施,這些倡議正在世界其他地方進行。
中國腦科學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日期為3月22日,北京市政府和七家位於首都的研究機構的代表簽署了協議。該協議任命了兩位神經科學家——北京大學的饒毅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駱敏敏——擔任聯合主任。
新的北京設施將是國家中國腦研究專案的首批具體進展之一,該專案已經討論了五年,但尚未正式宣佈。 美國和歐洲分別在2013年啟動了數十億美元的腦計劃,日本隨後在第二年啟動了一個規模較小的專案。韓國在2016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倡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中國的專案預計將透過其迅速壯大的頂尖神經科學家隊伍、充足的研究用猴供應、該國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沉重負擔以及對腦成像設施的大量投資來補充這些專案。“大腦是一個如此複雜的系統,以至於需要在國際層面做出重大努力來駕馭這種複雜性,”歐洲人類腦計劃的科學研究主任卡特琳·阿蒙茨說。她說,中國有潛力為其他專案的工作提供重要的見解。
計劃正在進行中
駱敏敏說,他將監督大約50名首席研究員,他們將在新中心設立實驗室,而饒毅將負責外部資助,這些資助將支援中國各地約100名研究人員。駱敏敏說,它在組織和科學範圍上將類似於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美國主要的腦科學資助機構),儘管規模較小。
中國中心將是北京頂尖生物醫學機構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駱敏敏說,它將支援使用最新生物醫學方法的專案,例如高通量單基因測序、精確基因組編輯和大資料處理。他還希望開發更好的成像工具,例如可以直接記錄神經元活動的電壓感測器和可以詳細觀察大腦活動的高速成像顯微鏡。
今年,駱敏敏計劃使用北京市政府提供的1.8億元人民幣(2900萬美元)聘請首批五到六個研究小組,並將他們安置在市政府已建成的建築中,該建築位於他的研究所對面。當以50名研究人員的滿負荷運轉時(駱敏敏計劃在五年內實現),每年將需要約4億元人民幣,駱敏敏希望從國家腦科學專案中獲得這筆資金,其中很大一部分仍將來自北京。
駱敏敏說,它將成為中國腦計劃的“對接點”,該計劃自美國和歐洲啟動其專案以來一直在規劃中。到目前為止,關於該專案的具體細節很少公佈。與Nature對話的科學家預計,政府將在今年某個時候正式啟動該倡議。
人員配備挑戰
與此同時,其他機構正在準備競標,以爭取國家腦計劃的支援。上海在建的一個大型科學園區將設立一個神經科學研究的“南方中心”。該專案的組織者表示,這將比北京的對應機構支援更多的首席研究員,科學家們將其稱為“北方中心”。
馮建峰是一位計算生物學家,也是復旦大學類腦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他一直參與組織上海腦計劃專案。他說,一個重點將是使用人工智慧(AI)來研究腦部疾病。馮建峰補充說,憑藉大學提供的1.9億元人民幣,他已經在建立一個腦成像設施,該設施將容納亞洲最多的磁共振成像裝置,並將設在南方中心。他說,人工智慧演算法將篩選影像,將患病的大腦與健康的大腦進行比較,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大腦資料庫的一部分。
預計將成為國家腦科學倡議組成部分的另一個專案是國際介觀連線組專案,該專案由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設計。連線組專案旨在繪製出大腦中所有的神經連線。
對於各個中心和中國腦科學專案來說,找到足夠的研究人員可能是最大的挑戰。上海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傑弗裡·埃利希說,除了聘請頂尖神經科學家外,腦科學倡議還需要資助博士後職位和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資的研究生研究職位。他說,“這將增加進入神經科學領域的頂尖學生的數量。”“那麼,在五到十年內,中國可能會湧現出一批頂尖的年輕科學家。”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2018年4月5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