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光子撞擊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時,都會觸發一個魯布·戈德堡式的化學反應,需要數十毫秒才能重置。我們不會注意到這種中斷——我們的大腦將其平滑處理成看似流暢的視覺資訊流——但這種延遲為像華特·迪士尼這樣的動畫師提供了所需的契機。
當然,動畫師並非第一個注意到這種被稱為視覺暫留的感知怪癖的人。亞里士多德發現,當他盯著太陽看時,烙印在眼中的影像會慢慢消退。羅馬詩人提圖斯·盧克萊修·卡魯斯描述了一個夢,夢中快速呈現在他面前的一系列影像產生了運動的錯覺。那時,中國人已經發明瞭“走馬燈”(“使幻想出現的管子”),這是一種圓柱形的裝置,當在風中旋轉時,會顯示一系列影像。《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的作者李約瑟寫道,它給人“以動物或人運動的印象”。
聖母大學的唐納德·克拉夫頓和《米老鼠之前》的作者說,在19世紀,歐洲人以旋轉圓盤和西洋鏡的形式開發了自己的動畫圖片,這些圖片透過狹縫展示連續的圖畫。第一部動畫電影《幻想曲》於1908年上映,描繪了一個小丑被斬首的場景,以及其他一系列700幅圖畫中的鬧劇,放映時長為兩分鐘。這是一場視覺上的傑作,儘管以今天的嚴格標準來看,它顯得有些粗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直到1912年,科學才趕上動畫師的步伐,當時馬克斯·韋特海默在《關於運動視覺的實驗研究》中揭示,人類的眼睛需要每秒25幀才能被欺騙。幸運的是,人們沒有果蠅的視力,果蠅需要每秒超過200幀才能屈服於運動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