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型、長著羽毛的恐龍,可能長有類似蝙蝠的翼膜,或許能夠滑翔或短距離飛行。這種生物的化石遺骸在中國東部被發現,並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進行了描述,它的每個腕部都伸出一根13釐米長的棒狀骨骼,這可能有助於支撐或定位翼膜;骨骼周圍還附著著小塊膜狀組織。這是在恐龍身上首次發現這種骨骼結構。
論文的主要作者、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徐星表示,很難確定這種恐龍的翼膜覆蓋了多大的面積。這種新發現的物種生活在大約1.6億年前,被命名為“奇異翼龍”,在普通話中意為“奇怪的翅膀”。徐星及其同事估計,這種生物的翼展為60釐米,重約380克,大致相當於喜鵲的大小,但略重一些。
馬里蘭大學學院公園分校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小托馬斯·霍爾茨說:“這是我多年來在化石記錄中見過的最奇怪的動物之一。它提出的難題比解決的要多得多。”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爭論點
徐星說,尚不清楚從奇異翼龍腕部伸出的棒狀骨骼是保持在一個位置,還是可以以某種方式移動以控制翼膜。而且,根據他的團隊挖掘出的一個標本,他指出,很難判斷這種生物是滑翔、拍打翅膀,還是像一些現代蝙蝠和許多鳥類(包括雨燕、啄木鳥和雀類)那樣在兩者之間交替進行。
研究小組認為,如果奇異翼龍真的飛上天空,它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滑翔,而不是拍打翅膀。翼膜中的骨骼可能使拍打變得笨拙,而前肢骨骼上的特徵表明,這種恐龍的飛行肌肉可能相對較小且較弱。(這種生物的羽毛並不能幫助它飛行:它們更像是僵硬、磨損的剛毛,而不是當今鳥類擁有的空氣動力學結構。)
霍爾茨說,如果它的翼膜被用於飛行,那麼這種恐龍的空中飛行能力將與翼龍(一種長有翼膜而不是羽毛的古代飛行爬行動物)的飛行能力分開進化。
但霍爾茨說,這種恐龍的翼膜可能反而是一種展示裝置,用於求偶儀式或幫助它們將自己與其他物種區分開來。他說:“將這些翼膜與飛行聯絡起來的誘惑可能是誤導性的。”
畢竟,進化可能以前也玩過類似的把戲:許多古生物學家提出,羽毛最初進化是為了讓恐龍更好地保持身體熱量或與潛在的配偶交流,而羽毛只是後來才被用於飛行的目的。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4月29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