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許多人和機構都因2008年的金融危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金融業本身也是受害者——在操縱利率和欺詐交易等醜聞曝光後,其聲譽受到了質疑。在試圖理解這場危機時,有些人將矛頭指向個別銀行家和銀行,另一些人則指向制度壓力。但新的研究表明,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其他方面:銀行文化本身。《自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金融業的文化助長了不誠實行為。
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它表明良好的行為始於擁有正確的文化。金融機構的執行長和高層管理人員需要改變文化規範,以便他們可以在銀行的各個層面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並確保績效激勵不會無意中獎勵不誠實行為。但是,您可能會想,銀行文化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那就是對金錢和數字運算的過度關注。
為了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這項研究,阿蘭·科恩和他的同事將一家大型銀行的128名員工分成兩組。在第一組中,銀行家被引導思考他們的職業身份,提出的問題包括“您在這家銀行的職務是什麼?” 而第二組的銀行家則完成了一份關於他們的幸福感和日常生活的調查問卷,其中不包括有關他們職業生活的問題。接下來,他們都在私下裡拋了10次虛擬硬幣,每次都知道哪個結果會為他們帶來20美元的收益。然後,他們必須線上報告他們的結果才能領取任何獎金。第二組的銀行家表現誠實——報告一半正面,一半反面——但是那些被引導思考職業身份的銀行家卻存在作弊行為。實際上,他們的正面朝上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58.2%。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在其他行業進行了相同的實驗,但當員工被引導思考他們的工作時,並未發現同樣的偏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作者的結論是,銀行業普遍存在的商業文化削弱並損害了誠實。然而,道德心理學和行為倫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誠實可能源於更基本的東西:金錢和數字運算是銀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人們專注於金錢時,研究表明,他們的行為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即使是思考金錢也會使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變得不那麼樂於助人,不那麼公平,對社會排斥不那麼敏感,並更加努力地為個人目標而奮鬥。實際上,金錢會使我們如此專注於自私的動機,以至於甚至會導致不道德的行為。例如,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發現大學生在看到7000美元的鈔票後比看到24美元的鈔票後更容易作弊。同樣,在各種研究中,當參與者被引導思考金錢時,他們也更容易作弊。
銀行業不僅僅是關於金錢:它還涉及大量的數字運算。而且,研究表明,即使是基本的數學計算也會增加人們從事自私和不道德行為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的王龍(Long Wang)、多倫多大學的鐘晨波(Chen-Bo Zhong)和西北大學的J·基思·莫尼根(J. Keith Murnighan)的研究發現,數字運算使人們處於一種“算計心態”,這使他們更有可能專注於量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忽略了決策的道德後果。他們表明,這種狹隘的“計算數字”方法會對組織決策的方式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在執行計算任務後,他們實驗中的參與者更有可能透過更加自私或不誠實的行為屈服於更高回報的誘惑。因此,僅僅是計算的行為就可以啟用一種算計心態,從而排斥道德上的考慮。
總而言之,這項工作似乎令人非常沮喪。畢竟,金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而數字運算在我們西方文化的心理中非常突出。但是金錢並不是唯一無處不在的資源。另一個是時間。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時間就是金錢”,從而暗示這兩種資源是平等的。但是,我們對待它們的方式卻不同。金錢是一種利己的資源,而時間是一種人際交往且更具有個人意義的資源。例如,卡西·莫吉爾納(Cassie Mogilner)和詹妮弗·阿克(Jennifer Aaker)的研究表明,被引導思考時間而不是金錢的人更有可能選擇與親人共度時光,而不是履行工作義務。此外,時間比金錢用於更親密的情況下:人們在與從親密朋友到完全陌生人的所有人進行交易時都使用金錢,但他們幾乎只將時間用於對他們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思考時間比思考金錢會引發更多的自我反省。這種自我反省可能是一個簡單的練習,但很重要:它提醒我們,我們想成為好人。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發現思考時間會鼓勵人們反思自己是誰,使他們更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鑑於人們渴望將自己視為好人,因此鼓勵他們反思自己是誰的觸發因素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引導人們思考時間而不是金錢會導致較少的自私和更道德的行為。例如,在一項研究中,一半的參與者在辦公桌上放有鏡子的隔間中完成了一系列任務。被引導思考金錢的參與者在有鏡子的情況下作弊的比例為39%,而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為67%。而被引導思考時間的參與者在有鏡子的情況下作弊的比例為32%,而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作弊的比例為36%,在統計學上是相同的。在這項研究中,鏡子引發了自我反省。這對那些思考金錢的參與者產生了影響:他們的行為更加誠實。但是對於那些思考時間的參與者來說,觸發自我反省的是思考時間本身,因此鏡子是不必要的。
法國作家和哲學家阿爾貝·加繆曾經說過:“人是唯一拒絕成為自己真正面目的生物。” 強烈渴望成為一個好人很重要,但這可能不足以確保我們的行為反映出這種渴望。透過認識到金錢可能產生的普遍影響,我們可以更加註意自己的行為,並且可以確保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機會停下來反思——抽出時間思考時間。
您是一位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想撰寫相關內容?請將建議傳送給“心靈事務”編輯加雷思·庫克。加雷思是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是《美國最佳資訊圖表》系列編輯,可以透過garethideas AT gmail.com或推特
@garethideas 聯絡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