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蝙蝠像我們一樣牙牙學語度過童年

果蝠在隔離測試中代表聲樂學習哺乳動物,以測試語言發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1970年,洛杉磯的兒童福利機構發現,一位被稱為“吉妮”的14歲女孩從出生起就幾乎完全與社會隔絕地生活。作為一項意外實驗的不幸參與者,吉妮對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來說很有趣,他們想知道,儘管她缺乏語言接觸,她是否還能習得語言。

吉妮確實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定義了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她很快掌握了詞彙,但沒有熟練掌握語法——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案例研究很少出現。因此,科學家們轉向了隔離實驗的替代品。這種方法廣泛應用於鸚鵡、鳴禽和蜂鳥,它們和我們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如何進行口頭交流;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

研究大多數聲樂學習哺乳動物——例如,大象、鯨魚、海獅——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特拉維夫大學的動物學家約瑟夫·普拉特、莫爾·陶布和約西·約韋爾轉向了埃及果蝠,這是一種聲樂學習物種,它像孩子一樣在掌握交流之前會牙牙學語。他們研究結果是首次在聲音真空環境中飼養蝙蝠,並於今年春天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五隻幼年蝙蝠由各自的母親在隔離狀態下撫養長大,因此幼崽沒有聽到成年蝙蝠的對話。斷奶後,幼年蝙蝠被分組在一起,並透過揚聲器接觸到成年蝙蝠的喋喋不休的聲音。第二組五隻蝙蝠在群體中長大,從出生起就聽到同類之間的聲音互動。群體飼養的蝙蝠最終用成年的交流取代了早期的牙牙學語,而隔離飼養的蝙蝠則將不成熟的發聲方式保持到青春期。它們弄清楚瞭如何發出成年蝙蝠的聲音,但無法區分嬰兒的聲音和成熟的聲音。一旦將兩組青少年蝙蝠組合在一起,與世隔絕的蝙蝠就趕上了同伴。約韋爾指出,蝙蝠的交流比鳥鳴更接近人類語言。“果蝠的發聲是在對話語境中發出的,”他說。“它們不像鳥類那樣唱歌來宣傳自己的地位。這與人類使用語言的語境更為相似。”

杜克大學研究鳥類聲樂學習的神經生物學家埃裡希·賈維斯同意,蝙蝠作為我們的哺乳動物同伴,有望揭示更多人類語言習得的細節。但他也指出,這項研究中的蝙蝠可能從它們的母親那裡獲得了非聽覺反饋,這可能會影響它們的聲樂學習。目前,研究人員想了解蝙蝠在實驗室和野外都在談論什麼。也許從它們的詞彙中獲得的見解將與我們自己的語言藝術產生共鳴。

傑森·G·戈德曼是一位常駐洛杉磯的科學記者。他曾為《大眾科學》《洛杉磯》雜誌、《華盛頓郵報》《衛報》、BBC、《保護》雜誌和其他媒體撰寫關於動物行為、野生生物生物學、保護和生態學的文章。他為《大眾科學》的“60秒科學”播客撰稿,並且是《科學部落格:基本指南》(耶魯大學出版社)的聯合編輯。他喜歡在電視和廣播上分享他的野生生物知識,並經常向公眾談論野生生物和科學傳播。

更多作者:傑森·G·戈德曼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12 Issue 6這篇文章最初以“從牙牙學語的蝙蝠到兒語”為標題發表在《大眾科學》雜誌第312卷第6期(),第21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615-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