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可以與完全陌生的人分享笑聲。但是,我們與朋友之間的笑聲存在細微且可察覺的差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認知科學家格雷格·布萊恩特和他的同事此前發現,來自全球24個社會的成年人可以區分朋友之間和陌生人之間同時發出的“共同笑聲”。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能力可能被普遍用於幫助解讀社互動動。因此,研究人員想知道:嬰兒也能區分這種笑聲嗎?
布萊恩特和他的研究夥伴雅典娜·沃魯馬諾斯(紐約大學的發育心理學家)向紐約市的24名五個月大的嬰兒播放了朋友或陌生人之間共同笑聲的錄音。根據三月份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嬰兒聽朋友之間分享的笑聲的時間更長,這表明他們可以區分這兩種型別的笑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後,研究人員向嬰兒展示了兩個人表現得像朋友或陌生人的短影片,並將這些影片與錄音配對。嬰兒盯著與不匹配的錄音配對的片段的時間更長——例如,如果他們看到朋友互動但聽到陌生人笑。
布萊恩特說:“即使對於五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共同笑聲中也存在一些資訊,可以讓他們瞭解個體之間的社會關係。”嬰兒究竟在檢測笑聲的哪些成分還有待觀察,但布萊恩特團隊之前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例如,朋友之間的笑聲往往包含更大的音高和強度波動。
這些特徵也將自發的笑聲與虛假的笑聲區分開來。許多科學家認為,未經提示的笑聲最有可能從遊戲發聲演變而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齧齒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也會產生遊戲發聲。虛假的笑聲可能在人類中出現得更晚,同時出現的還有產生各種語音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我們可能在發育過程中對自發的笑聲很敏感,因為它的進化歷史很長。
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艾德麗安·伍德(未參與這項研究)說:“看到嬰兒早期就能區分不同形式的笑聲,真是太酷了。” “對於[嬰兒]來說,幾乎每一個清醒的時刻都是社互動動,因此他們非常適應他們的社交世界是有道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