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從我們開始記錄文字以來,它們就已成為我們集體想象的一部分。機械生物在古希臘、中東、中國和北歐神話中被賦予生命。今天我們稱它們為機器人——源自捷克語及相關語言中的 robota,意為“苦工”或“重體力勞動”。顧名思義,到目前為止,這些有用的機器在應用上一直侷限於最適合自動化的重複性任務——例如,在工廠裝配線上不知疲倦地擰螺絲。
現在,機器人正開始以更加私人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Roomba 等掃地機器人已經在減輕家務負擔,而拓麻歌子和電子狗 Aibo 等電子寵物則充當電子伴侶。專家們預見到在未來的幾年裡會有更多應用。比爾·蓋茨在他的專題文章“家家有機器人”(第 4 頁開始)中寫道,家庭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只是時間問題。畢竟,他補充道:“世界上一些最優秀的人才正在努力解決機器人技術中最棘手的問題,例如視覺識別、導航和機器學習。” 據估計,2004 年全球有 200 萬臺個人機器人在使用,到今年還將安裝 700 萬臺。
為了進一步擴充套件,它們將需要自適應的複雜處理器,正如漢斯·莫拉維克在“機器人的崛起”(第 12 頁開始)中所描述的那樣。到 2050 年,每秒執行 100 萬億條指令的機器人“大腦”將開始與人類智慧相媲美。機器人還需要變得在物理上更加靈活和適應性更強。在“人造肌肉”中,史蒂文·阿什利描述了有彈性的聚合物,這些聚合物甚至可以透過運動產生動力。請翻到第 64 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如雷·庫茲韋爾在“思想與機器的即將融合”(第 20 頁開始)中所說,在機器人獲得更多人類特性的同時,人們也將採用電子植入物來提高記憶力等技能。米格爾·A·L·尼科萊利斯和約翰·K·查平在“用思想控制機器人”中說,我們還將使用思想的力量來指揮機器;請翻到第 72 頁。事實上,製造者和創造物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漸變得模糊。
執行主編 大眾科學 editors@Sci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