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蜥蜴在人類捕獵時茁壯成長

為了幫助狩獵,馬爾圖人焚燒草地。再生植被容納了更多種類的野生動物,從而實現了更穩定的種群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24日上午9:55更新。

獵人通常被認為是野生動物的壞事,但科學家最近發現,澳大利亞的土著獵人實際上透過改善爬行動物的生活地點,促進了某些蜥蜴種群的增長。

科學家調查了澳大利亞西部沙漠,過去一個世紀裡,那裡的許多本地物種數量下降或已經滅絕。但矛盾的是,沙巨蜥 (Varanus gouldii) 的數量在土著狩獵最普遍的地區反而更高。沙巨蜥是一種重約 1 磅(0.45 公斤)的爬行動物,以較小的蜥蜴、昆蟲和蜘蛛綱動物為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調查了馬爾圖人,這是一個居住在澳大利亞西部小沙沙漠的土著群體。馬爾圖人使用火來清理老舊植被,以幫助尋找和追蹤獵物——例如沙巨蜥和其他爬行動物,以及小型哺乳動物——從它們的洞穴中出來。

馬爾圖人花費超過一半的覓食時間用於捕獵沙巨蜥。調查人員在約十年的時間裡跟隨馬爾圖人進行了約 350 次覓食之旅。

“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沙漠,環境非常惡劣,那裡有世界上最毒的蛇類——但對於馬爾圖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地方,”該研究的作者,加州斯坦福大學的生態人類學家道格·伯德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不是和那些知道如何在那裡真正照顧自己的人在一起,那將是一個非常非常困難的地方——但它也令人難以置信地美麗。”

科學家們發現,馬爾圖人放的火最終創造了小片再生植被,從而增加了景觀的多樣性。反過來,更加多樣化的景觀能夠容納更多種類的野生動物,從而導致更大的生物多樣性和更穩定的種群。

“這是一個違反直覺的結果:馬爾圖人狩獵越多,可供狩獵的獵物就越多,”伯德告訴 LiveScience。“這與許多關於人類在生態系統中作用的常見思維方式背道而馳。”

在馬爾圖人狩獵活動最頻繁的地方,蜥蜴棲息地的數量幾乎是馬爾圖人狩獵活動最少的地方的兩倍。在沒有獵人的地方,閃電引發的火災蔓延範圍很廣,而不是馬爾圖人焚燒產生的相對較小的區域。這使得景觀的斑塊性降低,沙巨蜥也變得不那麼普遍。

調查人員指出,土著獵人在過去至少 36,000 年裡一直居住在覆蓋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的乾旱沙漠草原,因此獵人可能在數千年的過程中已成為那裡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研究人員認為,20 世紀中期土著基於火的狩獵活動的喪失可能導致 10 到 20 種本土沙漠動物物種的滅絕,以及 40 多種其他物種的急劇減少。

“馬爾圖人堅持認為他們不管理或控制他們的景觀,但他們基本上是這些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伯德說。

“這裡有一個教訓,那就是這些偏遠的土著社群在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支援偏遠社群的方式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伯德補充道。“這在整個澳大利亞的經濟或教育政策中根本沒有得到承認,在那裡,覓食等活動通常被視為一種不足以謀生的方式,因此偏遠的土著居民常常被認為是缺乏生產力和失業的。事實證明,馬爾圖人所做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公共利益,形式是支援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廣闊地區的景觀健康。”

科學家們於 10 月 23 日在《英國皇家學會B輯:生物科學》期刊上線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原文刊登於LiveScience

編者注:本文已更新,以更正關於馬爾圖人如何使用火的說法;他們使用火不是為了驅趕獵物,而是為了清理老舊植被以幫助狩獵。

版權所有 2013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