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美因茨的一家電影院對16部不同電影進行了100多次放映的研究表明,這些人類排放物在電影播放過程中會發生可預測的變化;化學家可以透過特定空氣傳播化合物的量來識別特定場景。
在研究期間,9,500名不知情的電影觀眾坐下來觀看了《飢餓遊戲2》、《與恐龍同行》和《小幽靈》等電影。使用連線到出風口的質子轉移反應質譜儀(PTR-MS)每30秒測量一次電影院內的空氣成分。每次識別出100多種化學物質。
參與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喬納森·威廉姆斯解釋說:“你可能會期望一種模糊變化的混合物,但對於許多化合物來說,你會得到與電影事件相關聯的良好一致且可重現的關聯。”例如,在《飢餓遊戲2》中,當女主角的裙子著火以及最後戰鬥開始時,異戊二烯出現了兩次明顯的峰值。異戊二烯與肌肉收縮有關——當人們進出電影院時也觀察到了巨大的峰值——因此電影播放期間的增加可能是由於觀眾在同情女主角時無意識的肌肉抽搐,威廉姆斯推測。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強烈的化學變化與電影中的懸念時刻相對應。與受傷場景相關的化學物質包括甲醇、乙醛和丁二烯。這些排放物的含義或產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我們只是表明訊號在那裡,”威廉姆斯說。 他補充說,這種分析可能提供一種客觀評估人們群體中視聽材料的方法,例如在廣告或影片遊戲設計中。
英國牛津大學的 Information on the project: Tristram Wyatt, a pheromone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說:“這種引人入勝的方法對於分析人們釋放的分子具有真正的潛力。”“有趣的是,他們能夠識別出電影中特定時刻,在重複放映中,某些分子出現了峰值。這表明該技術是可重複的,即使我們不知道結果的含義。”
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的喬治·普雷蒂補充說:“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但他指出,它涉及複雜的設定,而且儀器昂貴。“它不會向許多實驗室開放,我不確定電影觀眾是否是一個受控的群體。”
馬克斯·普朗克團隊的通常工作是測量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上空的空氣揮發物,但他們利用聖誕節期間的裝置可用性開始在當地電影院進行研究。一項後續研究觀察了在播放《星球大戰VII:原力覺醒》期間環境空氣的變化,並根據成人和兒童的參與情況尋找變化。
本文經《化學世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6年5月20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