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鬼屋中,朋友會加劇恐懼

社會科學家利用鬼屋來了解我們對恐懼的體驗,他們發現朋友會讓事情變得非常可怕

Illustration of a black haunted house with a red sky.

James Olstein

從瑪麗·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恐怖屋到迪士尼樂園的幽靈公館,再到恐怖主題的密室逃脫,鬼屋景點已經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感到恐懼和快樂超過200年。如今,僅在美國就有數千個鬼屋運營。

這些景點被證明是研究恐懼的好地方。它們幫助科學家瞭解身體對驚嚇的反應,以及我們如何將某些情況感知為令人愉快和刺激,而另一些情況則真正可怕。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在鬼屋裡有朋友在身邊可能會讓你更容易受驚,而不是減少恐懼。

在2022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與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富勒頓的沉浸式鬼屋體驗“第17扇門”合作。“第17扇門”設定在一個虛構的監獄中,大約30分鐘的步行體驗包括模擬窒息、真實的電擊、活蟑螂、短暫浸入水中以及在矇眼的情況下被行刑隊用彈丸射擊。參與者被告知一個安全詞以退出體驗:“憐憫”。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心理學家和研究合著者莎拉·塔什吉安(Sarah Tashjian)目前在墨爾本大學工作,她的團隊對156名成年人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參觀期間每人佩戴了一個無線腕式感測器。該感測器測量了與身體對壓力和其他情況的反應相關的皮膚反應。例如,當感測器檢測到更高的皮膚電導率時——即皮膚可以傳輸電流的程度——這表明身體更加興奮,並準備好戰鬥或逃跑。除了這項測量之外,人們還在進入鬼屋之前報告了他們預期的恐懼(在1到10的量表上),並在完成鬼屋體驗後報告了他們經歷的恐懼(在相同的量表上)。

科學家發現,報告更強烈恐懼的人也表現出更高的皮膚反應。塔什吉安和她的同事進一步發現,與朋友在一起會增加體驗過程中的生理喚醒,這與更強烈的恐懼感有關。事實上,當人們在陌生人的陪伴下穿過鬼屋時,恐懼反應實際上更弱。

雖然塔什吉安和她的同事最初想知道朋友是否會使體驗不那麼可怕,但她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也很有道理。“因為鬼屋既有趣又刺激,而且也很可怕,所以與你認識的人在一起可能會使整個體驗更令人興奮,”塔什吉安解釋說。“朋友之間可能存在一種傳染性的反饋迴圈,這種迴圈在陌生人之間沒有那麼強烈。”

其他研究人員使用鬼屋來了解恐懼和享受如何共存。在2020年由丹麥奧胡斯大學娛樂恐懼實驗室的成員馬克·馬爾姆多夫·安德森(Marc Malmdorf Andersen)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與反烏托邦鬼屋合作。這家丹麥景點包括一些可怕的體驗,例如被“豬先生”追逐,“豬先生”是一個揮舞著鏈鋸、穿著血淋淋的屠夫圍裙和豬面具的大個子男人。年齡在12歲至57歲之間的人們在景點的高峰時刻被錄影,全程佩戴心率監測器並報告他們的體驗。人們的恐懼與大規模的心率波動有關;他們的享受與小規模的心率波動有關。結果表明,當生理喚醒平衡“恰到好處”時,恐懼和享受可以同時發生。

奧胡斯大學的馬蒂亞斯·克拉森(Mathias Clasen)領導的早期一項研究也使用了反烏托邦鬼屋,以深入瞭解“腎上腺素癮君子”和“緊張大師”如何管理他們的恐懼。一些遊客採用策略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恐懼,例如閉上眼睛。另一些人則尋找可怕的刺激來最大限度地增加恐懼。兩組人都報告了相似的滿意度,這表明人們會向上和向下調節他們的恐懼喚醒,以獲得最佳體驗。

理解這些模式具有現實意義。塔什吉安指出,瞭解哪些因素會放大和減少威脅反應可以幫助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或焦慮症的人。她補充說,你可以透過“練習深呼吸或冥想[和]正念”來有意識地調節身體的恐懼反應。這些練習可以使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壓力或威脅性經歷的人受益。

但與此同時,如果你想在下一個鬼屋裡真正感到害怕,請睜大眼睛,投入到那些可怕的時刻中——並帶上一些朋友一起去。

您是專攻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希望為“心靈 Matters”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心靈 Matters”編輯 Daisy Yuhas,郵箱地址為 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Susana Martinez-Conde 是紐約州立大學下城健康科學大學布魯克林分校的眼科學、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她是普利茲馬獎獲獎作品《心靈的詭計》(與 Stephen Macknik 和 Sandra Blakeslee 合著)以及《幻覺冠軍》(與 Stephen Macknik 合著)的作者。

更多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

Stephen Macknik 是紐約州立大學下城健康科學大學布魯克林分校的眼科學、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他與 Susana Martinez-Conde 和 Sandra Blakeslee 合著了普利茲馬獎獲獎作品《心靈的詭計》。他還是《幻覺冠軍》(與 Susana Martinez-Conde 合著)的作者。在 Twitter 上關注 Macknik @stephen_macknik

更多作者:Stephen Macknik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28 卷 第 5 期本文最初以“朋友會使事情變得非常可怕”為題發表在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28 卷 第 5 期 (), p. 80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523-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