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太陽系的小傢伙們有著坎坷的過去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對於許多人來說,小行星是在太空中危險漂浮的大石頭,是進行雷射炮空戰的好地方。傳統的科學觀點認為它們是行星形成的剩餘碎片。然而,它們的完整故事更為複雜,至今仍只是隱約可見。行星科學家們統稱為小行星的物體種類繁多——從巨石到漂浮的礫石堆,再到有過去火山活動跡象甚至液態水的迷你行星——以至於不可能有單一的共同起源。

只有最大的,直徑超過約100公里的小行星可以追溯到我們太陽系46億年前的黎明時期。那時,太陽系基本上是一大群小行星,或者像研究人員在早期階段稱呼它們的那樣,星子。它是如何變成這樣的仍然是一個謎,但主要的觀點是,圍繞著新生的太陽旋轉的原始塵埃凝結成越來越大的天體。其中一些天體隨後聚整合行星;一些在較大天體的引力加速下被拋入深空;一些墜入太陽;極少數什麼都沒做。這些倖存者徘徊在行星遺棄它們的區域,特別是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空隙。漸漸地,它們也在被清除。最初在主帶中的小行星,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甚至可能只有百萬分之一仍然存在。

較小的小行星不是遺蹟,而是碎片。它們的尺寸各異,表明它們是碰撞鏈式反應的產物:小行星撞擊並破碎,碎片撞擊並破碎,以此類推。有些是岩石質的;有些是金屬質的——表明它們來自原始天體內的不同層。大約三分之一的小行星屬於軌道相似的星族,這些星族的軌道可以及時倒退到一個空間點,即誕生它們的碰撞地點。由於星族應該在1000萬到1億年後分散,因此透過碰撞形成小行星必然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的確,行星形成也是如此。每當小行星撞擊行星時,它都有助於使其體積增大。小行星與其說是行星形成的剩餘物,不如說是最後的潤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