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之戰:科技企業家加倍批評 NASA 的任務

內森·梅爾沃德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NEOWISE 太空岩石探測任務的科學方法存在嚴重缺陷

NASA“伽利略”號宇宙飛船拍攝的小行星 243 Ida 及其衛星 Dactyl。

美國宇航局的小行星獵人和百萬富翁企業家內森·梅爾沃德之間長達數年的爭論終於通過了同行評審。

自 2016 年以來,梅爾沃德一直認為 NASA 的 NEOWISE 任務(旨在搜尋太空岩石)的資料存在致命缺陷。NEOWISE 已經在紅外波長下探測和研究了至少 158,000 顆小行星,超過了歷史上任何其他專案,其結果為許多最近的小行星研究奠定了基礎。美國宇航局正在努力開發後續太空望遠鏡,該望遠鏡將使用相同的科學方法來完成美國國會的任務,即發現幾乎所有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太空岩石。

經過 18 個月的同行評審,以及雙方的大量激烈爭論,梅爾沃德最新的批評於 5 月 22 日發表在Icarus雜誌網站上。 除此之外,他認為 NEOWISE 對小行星直徑的估計不應被信任——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挑戰,因為小行星的大小決定了它撞擊地球時造成的破壞程度。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觀測結果將是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擁有的最好的結果,”梅爾沃德說。“但它們根本沒有得到很好的分析。”

美國宇航局尚未詳細回應這些批評。“NEOWISE 團隊堅持其資料和科學發現,這些資料和科學發現已發表在多篇同行評審期刊文章中,”該機構在 6 月 14 日的一份宣告中表示。

小行星觀測者

NEOWISE 從廣域紅外巡天探測衛星上觀測天空。它測量近地小行星在紅外波長下的尺寸和亮度,在紅外波長下,太空岩石通常比在可見光下更明亮。該任務於 2010 年開始,最初進行了短暫的資料收集,然後在 2013 年開始持續執行。

梅爾沃德曾任微軟首席技術官,於 2000 年在華盛頓州貝爾維尤創立了專利收購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業餘時間,他追求從現代主義美食到古生物學等各種興趣。 幾年前,他開始探索探測危險太空岩石的方法。 他很快提出,正在智利建造的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將有能力找到幾乎所有與 NASA 提議的 NEOWISE 後續專案(名為 NEOCam)相同的小行星。

這使他將注意力轉向如何在太空中研究小行星,以及轉向 NEOWISE 資料。“我當時想,這太好了,也許我們能夠在這裡找到一些新的和有趣的東西,”他說。 但梅爾沃德很快對資料的質量和分析感到失望。 他於 2016 年 5 月在 arXiv 上釋出了一份批判性預印本,同行評審遊戲開始了。

他的第一篇同行評審評論發表在 3 月的Icarus雜誌上。 在其中,他探討了小行星如何輻射熱量的數學原理,並表示 NEOWISE 團隊本應在其工作中更徹底地考慮這些影響。

最新的論文包含了對 NEOWISE 的大部分批評。 除此之外,梅爾沃德認為,NEOWISE 團隊應用了許多不同的建模技術來處理許多不同的資料組合,以獲得最終結果。 他還批評選擇將先前釋出的關於某些小行星直徑的資料納入資料集,而不是使用 NEOWISE 的測量結果——儘管 NEOWISE 的測量結果精度較低,但至少與資料庫的其餘部分保持一致。 他說,這些選擇破壞了資料庫的統計嚴謹性。

太空競賽

艾倫·哈里斯是加利福尼亞州拉卡納達弗林楚奇 MoreData! 諮詢公司的行星科學家,他是該論文的審稿人之一。“在我看來,它有重要的事情要說,”他說。“我希望科學界能夠閱讀這篇論文,並關注梅爾沃德提出的分析,因為他提出了許多重要問題。”

NEOWISE 的首席研究員艾米·梅因澤尚未做出詳細回應。 在早些時候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她批評了她所謂的梅爾沃德預印本及其與她的團隊的通訊中存在的錯誤。 上週,她的團隊在 arXiv 上釋出了自己的預印本,其中描述了一種獨立的方法來檢查 NEOWISE 小行星的直徑誤差。 他們說,對於大多數物體,誤差相對較小。

今年早些時候,由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天文學家約瑟夫·哈努什領導的一個團隊也發表了對 100 多顆小行星的 NEOWISE 資料的重新分析; 它發現的結果與 NEOWISE 團隊的結果一致。 但該研究僅檢查了 NEOWISE 資料集的一小部分。

梅爾沃德現在正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讓-呂克·瑪戈特合作,重新分析許多 NEOWISE 資料。

來自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洛厄爾天文臺的行星科學家威爾·格倫迪說,從現在開始,這場辯論可以在科學文獻中展開,他負責監督Icarus雜誌對梅爾沃德論文的評審。“是的,這是一場茶杯裡的風暴,但進步將會發生,”他說。“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將逐漸更多地瞭解小行星群體。 如果最終發現一顆具有威脅性的小行星,我們將能夠透過此類研究中磨練的技術更多地瞭解它。”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8 年 6 月 15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