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被宣佈為“可能”致癌物。以下是其真正含義

聯合國組織表示,這種人造甜味劑可能存在引發肝癌的風險——但沒有證據表明在目前的每日限量下會造成危害

Brightly colored soft drinks

許多廣受歡迎和暢銷的無糖軟飲料都含有阿斯巴甜這種人造甜味劑,聯合國組織表示,它可能“可能致癌”,但如果在建議的每日限量內食用,仍然被認為是安全的。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於美國東部時間星期四晚些時候宣佈,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現在被認為是“可能對人類致癌”。該機構專門發現,飲用人工甜味飲料與一種名為肝細胞癌的肝癌風險增加有關。

這項裁決並不意味著您需要停止食用所有含阿斯巴甜的產品,也沒有改變世界衛生組織 (WHO) 提出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在同時釋出的另一項裁決中,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新增劑聯合專家委員會 (JECFA) (該委員會評估食品新增劑帶來的風險暴露水平)發現,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目前每日可接受攝入量限值(每公斤體重 40 毫克)以下食用阿斯巴甜會造成危害。該限值由 JECFA 於 1981 年制定。對於一個 70 公斤(155 磅)的人來說,這相當於大約 14.5罐健怡可樂。

這些裁決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資訊,即阿斯巴甜可能會導致癌症,但攝入量低於當前建議的限值可能風險不大。儘管如此,這兩個組織都呼籲進行更多研究,以評估食用這種廣受歡迎的甜味劑可能造成的任何潛在危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專著專案代理負責人瑪麗·舒鮑爾-貝里根在週三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工作組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即 2B 類——這是基於人類癌症的有限證據。”“IARC 的分類反映了關於某種物質是否可能導致人類癌症的科學證據的強度,但它不反映在給定暴露水平下患癌症的風險。”

IARC 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機構。根據現有資料,該委員會將物質分為 1 類(“對人類致癌”)、2A 類(“可能對人類致癌”)、2B 類(“可能對人類致癌”)或 3 類(“無法歸類為對人類致癌”)。IARC 根據“有限”的證據表明阿斯巴甜會導致人類癌症,將其歸為 2B 類。還有有限的證據表明它會導致實驗動物患癌症,以及有限的機制證據表明它顯示出人類致癌物的關鍵特徵。

根據舒鮑爾-貝里根的說法,肝癌風險增加的發現是基於在美國和 10 個歐洲國家進行的四項大型佇列研究中的三項研究。

IARC 得出結論,人類致癌性的證據是“有限的”,因為該機構無法排除所有其他可能解釋結果的因素。它也無法排除反向相關性——即那些具有其他癌症風險因素的人可能更傾向於食用用阿斯巴甜增甜的食品或飲料。此外,關於阿斯巴甜消費的長期資料不多,因為它自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才被納入食品中。

世界衛生組織營養和食品安全部主任弗朗切斯科·布蘭卡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JECFA 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來自實驗或人體資料的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前任]委員會設定的限值(即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 40 [毫克])內攝入阿斯巴甜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他說,JECFA 分析了關於活體受試者和實驗室培養細胞中致癌基因突變的研究,但調查結果相互矛盾,沒有發現此類毒性的證據。該委員會也沒有發現證據表明阿斯巴甜與其他疾病風險有關,只有一篇論文顯示了 2 型糖尿病的風險。布蘭卡說,分析的研究不足以證明改變建議的每日限值是合理的。

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食品或飲料的人們是否應該改變他們的行為?這取決於您食用無糖甜味劑的原因。在新聞釋出會上,布蘭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最近表示,長期食用人造甜味劑來減肥沒有效果。“如果消費者面臨著是選擇含甜味劑的可樂還是含糖可樂的決定,我認為應該考慮第三種選擇,即改喝水,並繼續限制所有含糖產品的消費,”他說。“這對正在形成終身口味偏好的幼兒尤其重要。”

一些科學家指出,僅僅將某物歸類為致癌物是沒有意義的。“僅分類充其量是無用的,在某些情況下——比如在本例中——是危險的,”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心胸和心血管科學與公共衛生系的教授安傑洛·莫雷託說。重要的是劑量。幾乎任何東西,只要攝入足夠量都可能是有毒的——即使是水,他說。

IARC 的裁決以其謹慎性而聞名——該機構此前曾宣佈從蘆薈、泡菜到手機等一切事物都可能致癌。莫雷託和他的同事在線上出版物《歐洲科學家》上寫道,IARC 專著就像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超級計算機“深思”在那本書中,“深思”對“生命、宇宙和一切”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四十二”。然而,似乎沒有人記得問題本身是什麼。

莫雷託和他的同事寫道:“就像‘深思’一樣,IARC 對所有事物的‘42’答案都是‘致癌’,因為它的宣告僅限於:致癌、可能或可能對人類致癌,或者‘我不知道’。”“但正如《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另一句名言告訴我們的那樣,‘不要驚慌’。”

Tanya Lewis 是《大眾科學》負責健康和醫學的高階編輯。她為網站和印刷雜誌撰寫和編輯文章,主題範圍從 COVID 到器官移植。她還出現在《大眾科學》的播客《Science, Quickly》中,並撰寫《大眾科學》的每週健康與生物學新聞通訊。在她在《大眾科學》工作的八年裡,她曾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健康編輯、助理新聞編輯和《大眾科學 Mind》的副編輯。此前,她曾為包括 Insider、Wired、Science News 等媒體撰稿。她擁有布朗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位和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學位。在 Bluesky 上關注她 @tanyalewis.bsky.social

更多作者 Tanya Lewis 的文章
© .